現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商科教育不靠譜,很多高昂的學費貴的嚇人,把一部分有真正需要的人擋在門外。“就業難”已經成為社會普遍問題,在不能“拼爹”的情況下,大家只能拼學歷。于是,本科生已經到了“白菜價”,大多數人力爭上游考學歷。然而,史上“最貴專業”MBA卻也遭遇了“就業難”。
越來越多的MBA學生希望去國企、央企工作。清華大學公布的畢業生就業報告顯示,2011年,39. 9%的MBA畢業生選擇去國有企業工作;2012年,這一數據變為46.7%。但在國企工作的機會也并不是唾手可得。
某高校的MBA畢業生莫小姐陸續面試了十幾家單位,都不是特別理想。莫小姐說:“要么是工資很低,有五六千的,還有三四千的;要么就是我完全不感興趣的崗位,什么研究助理啊、行政啊之類的,而且應聘這些單位的都是名校碩士。我去過一個做電視購物的公司,招一個管理培訓生,來了20多個人,都是北大、清華、人大的碩士。感覺MBA在這里頭也沒太多優勢。”
民營企業過去也是接收MBA畢業生的主要單位,但進入2013年以來,因為歐美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的持續影響,民營企業在選擇MBA時,也更加慎重。瑞伍德供應鏈管理(深圳)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高級經理劉軼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明確表示:“雇用一個MBA的成本很高,民企在招聘時主要考慮投入產出比,今年我們不會招MBA。”
連“MBA”都出現了就業難,大家不禁思考,MBA到底有沒有用?一年至少花費十幾萬元,會不會畢業了,還是拿著幾千塊錢的工資?
誰適合讀MBA?
由于學費讓很多工薪階層望而興嘆,一時之間,MBA被稱為史上最貴的專業。
至2012年6月,中國MBA院校已經增至233所,MBA聯考報考人數達到113708人,錄取人數為31179人。那么,MBA誰都能讀嗎?小編想說,當然,只要你有錢。但誰都適合讀嗎?則不盡然。
李先生曾在記者崗位上任職5年,后來自己出來創業,但最終失敗。于是,他想通過MBA來增強管理能力,做一個職業跳板。十幾萬元的學費搭進去后,學習兩年,卻仍未見成效。
面對妻子的反對、朋友的勸告,李先生自己也很疑惑,自己選擇MBA到底對不對?面對不斷升溫的MBA,小編非常負責任地提醒大家,千萬不要被MBA的光環所迷惑,應該先想想自己是否適合讀MBA。否則,不會失敗在入口,而是會失敗在出口。
很多人把讀MBA作為改變目前處境的機會,有人說自己報考MBA的目的就是拿一個碩士學位,根本就沒有考慮到MBA這個學位與其他碩士學位有什么不同,也不清楚自己的長處在哪里。
清華招聘MBA的德意志銀行董事兼中國市場主管王云峰先生在招聘時,經常遇到這種情況:經常碰到一些MBA考試成績都很好,但你要問他對什么行業感興趣,他說“我不知道,我什么都可以做”。這樣的人讓用人單位難以選擇。
追求學歷沒有錯,錯就錯在追求的只是一張紙。
MBA學費看漲不看跌 何時能賺回?
房價漲、油價漲、菜價漲,面對全國“高漲”的局勢,MBA的學費也在以驚人的速度漲了起來。
從上海地區商學院來看,2013 年第一梯隊的商學院如中歐、復旦、交大等的MBA項目學費大都超過了20萬元,較2012年有15%至20%漲幅。其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2013年在職MBA項目學費更是達到了43.8萬元。
商學院EMBA項目學費的上漲幅度更大:長江商學院的學費從2010年的58. 8萬元漲到2012年68. 8萬元,是10年前的近3倍;清華EMBA學費2 0 07年為2 9萬元,5年內價格上漲近1倍;中歐商學院2011年EMBA課程的學費為45. 8萬元,2012年為53. 8萬元;上海交大2012年春季EMBA也由上年秋季的45.8萬元漲至53.8萬元。
小王在2009年研究生畢業后,沒有就業,而是選擇繼續深造,考取MBA學位。他認為MBA會讓他將來在職場上獲得更多機會,然而花了大把的學費,畢業兩年,仍舊只是一個月薪6000元的外企員工,當初對MBA的高薪幻想徹底破滅。花了“金子的價格”,卻上了個“白菜價的班”,小王實在不甘心。
小王2009年就讀某高校MBA,當年的學費是20萬元。按這樣發展下去,每個月工資6000元錢,除去吃住每月4000元,大概要8年多的時間,才能把學費賺回來。如果當初把20萬元放到銀行存定期,按照2009年的銀行利率計算,那么8年僅利息就可獲7萬余元。
MBA不能為這些人帶來實質性的幫助
無意涉足海外市場的人
歐洲排名第一的INSEAD商學院的亞洲區校長HellmutSchutte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今后計劃主要在國內發展事業,主要會從事跟國內市場相關的行業和崗位,那么應該考慮國內優秀的商學院,因為在這些學校可以學到更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解決思路,并積累起更直接能夠利用的人脈資源。但如果計劃進行海外市場的開拓,或者是希望進入海外公司、外資企業工作,那么可以考慮選擇歐美的商學院,因為從他們那里更能了解到整個歐美的商業運作模式、規則。因此,是否適合入讀國外商學院,是由個人今后的職業發展定位來決定的。
經濟不寬裕的人
著名MBA申請培訓師謝勁波認為,是否報考商學院,還要由個人的能力和家庭情況來決定。總體來說,那些精力充沛、適應能力強、經濟實力比較好、家庭情況簡單的人,更適合入讀商學院。
很多人想申請海外商學院,據了解,那將是更不輕松的事。海外知名商學院的課程壓力非常大,根本沒有一點空閑時間讓人打工,同時還需要經常熬夜,以解決語言問題和課程作業。所以,在經濟上和適應能力上必須有保證,不然很容易被拖垮。而家庭情況好一些,更容易讓人集中精力學習。
毫不具備實踐經驗的人
一位名牌大學的MBA工商管理碩士學生,畢業后進入一家房地產公司,擔任總經理助理,年薪10萬元。孰料工作沒多久,他的月薪就被降為5000元,很快又跌到兩千元,最后終于被“打了回票”。
公司對他的評價是:“不具備處理日常事務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不強,且對自己的估計太高。”MBA的目標是培養理論水平、操作能力兼備的高層次、高素質工商企業管理人才。MBA是一種實踐性教學,而不是傳統的理論探討,如果學生不具備較多的相關實踐經驗,只有高分,就不成其為MBA。
讀MBA的最佳時間
“不要本科一畢業,就去讀MBA。”這是很多專家達成的共識。 MBA教學中會涉及到很多實際的商業案例,如果你沒有一些工作經驗,很難體會。比如在某個具體的案例中,可能會被問到如果你是一個總經理的角色,你會怎么做判斷,怎么進行公司組織架構的調整等。
工作5年后去讀MBA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時間,最好是已經承擔一定的業務管理或者團隊管理的職責,這個團隊未必需要很大,2到3人的小團隊就足夠了。
這時候去讀MBA的話,體會更深,更能學到東西。再比如,你從單純做銷售升級到需要做客戶管理的時候,也會是個不錯的時機。如果你還只是跟產品打交道的時候去讀MBA,就是太早,是一種浪費;但如果你已經是個管理很多客戶的銷售總監,MBA對你來說又太淺,同樣是一種浪費。
美國MBA掀起創業潮
面對疲弱的就業市場,美國許多即將畢業的工商管理碩士(MBA)都拋開了在華爾街投資銀行大顯身手的想法,紛紛策劃創辦自己的企業。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職業管理部門負責人羅克珊·霍里說:“我們發現,想走自己創業道路的畢業生有所增加。”
而從清華大學MBA就業報告來看,畢業后選擇創業的MBA也在不斷增加。2011年,5.3%的人選擇創業;2012年,這一數字是9%;2013年,非官方猜測創業比例大約在10%左右。
錢小姐是中國政法大學MBA全日制班的學生,入學前供職于中國郵政江蘇分公司。畢業后,她選擇留在北京創業,創辦了自己的工作室,旨在為年輕人打造交友、聚會、分享的平臺。她認為,就業問題是整個國家面對的大問題,但MBA更要做個表率。面對就業難,創業無疑是一條最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