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和創業一直是很多人的夢想,但是有的人想想就算了,而有的人付出行動,但是很多創業者還是沒有逃離失敗的命運,其實創業創新不但當是一種膽識更是一種方法。據在職研究生網獲悉創新創業教育的本源是什么?“教育”一詞拉丁文中原意是“引出”,即把人的潛質引導塑造出來 。創新精神是人類文明的驅動力,國內長期應試教育禁錮甚至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著名學者錢學森曾指出,“現在中國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技發明創新的人才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創新的東西,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當今世界技術的創新,以及知識獲取模式不斷的推陳出新,給全球的大學都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創業(entrepreneurship) 從商學院的角度來看,更多的是創業精神或者說企業家精神的培養。國外創業創新教育已非常成熟,商學院的認證體系和幾大商學院排行榜,都把創業與創新當作一個專業,進行認證或全球排名,全球100 強的商學院目前至少有一半已設立創新與創業的學位教育。
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始于20 世紀末。1998 年,清華大學舉辦首屆清華大學商業計劃大賽。2002 年,高校創業教育在我國正式啟動,教育部將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9 所院校確定為開展創業教育的試點院校。近年來,多家國內頂類商學院從學科建設、素質培養、資金支持、體制破立等不同維度,在創新創業教育領域展開了積極探索與實踐,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辦了x-lab,開始探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全球創業管理GEP 項目”則開啟了國際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院校合作模式;上海交大的“中國MBA 創業大賽”從課堂教學向實戰延伸,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新生代創業領袖成長營”乃關注年輕創業者的成長。
體驗式教學創新
去年7 月4 日,清華大學在讀博士生申磊代表校園社交網站“師兄幫幫忙”創業團隊與IDG 資本簽約,獲得數百萬元的資金扶持。申磊是通過選修“創辦新企業”課程,獲得來自高校、實業界、投資界創業導師的指導與幫助的,同時還贏得了這項資金支持,這些對他和創業團隊初期健康發展非常重要。
“創辦新企業”是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和清華科技園共同創辦的全新模式創業教育課程,學生創業團隊要經過多輪面試才能獲得選課機會,在經過系統的專業學習輔導后,參加與課程配套的學生創業基金評審,好的項目還能獲得百萬創業基金支持。
清華經管學院的創新創業教育系列課程始于2007 年,初級課程為《創業機會識別和商業計劃》,讓學生懂得創辦新企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高級課程為《創辦新企業》,讓學生在創業導師和創業扶持基金的支持下,創辦和發展新企業。這個系列課程2010 年被評為“清華大學研究生精 品課程”,并被列入研究生素質教育課程。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高建教授表示,清華經管學院一直在從不同角度努力探索創新創業教育,與清華科技園聯合開設課程,是希望把科技園將十多年孵化創新創業企業、培育創新創業人才的經驗帶給學生;運用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和創新創業資源為在校生創辦新企業提供系統化、專業化的扶持。除了授課老師外,課程還邀請企業家、投資家參與授課并跟蹤輔導,為學生帶來更多實戰內容。”
本月,由清華經管和巴黎HEC 商學院聯合開設“中國女性創業管理課程”第十期即將開學,高盛集團“巾幗圓夢計劃”資助了全額獎學金,該公益項目主要為女性創業者提供系統的創業管理教育并拓展國際視野。其課程聚焦于創業、營銷、管理、金融等領域的商業實踐,通過小組研討、課堂講授、老師輔導幫助學員制定商業計劃并付諸實施。此外,清華經管學院還與美國伯克利大學共同推出跨學科的“清華- 伯克利全球技術創業項目”,通過培養學生創業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鼓勵學生探索未知學科交叉和團隊合作,為創新思想的萌發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是國內較早關注創新創業教育的商學院,2006 年教育部第一個創業管理博士點就設在這里。為了更好地開展創業管理人才培養和研究工作,2009 年,浙大管理學院攜手世界一流商學院百森商學院(Babson College) 和法國里昂商學院(EM Lyon Business School)開展戰略合作,聯合創辦了全球創業管理(GEP) 項目。該項目由三方院校在全球共同招生,以統一的教學計劃和標準進行教學和考核,全英文同堂授課、同卷考試。學生在三校分別學習創業啟動階段、發展階段和成熟階段創業管理的相關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分別學習在歐洲、中國和美洲的與創業相關的文化、法律、環境等方面知識。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衛龍寶教授表示,“GEP 項目是中美法三所名校按國際標準,聯合培養全球創業管理碩士研究生的很好嘗試。這種跨文化的實地學習氛圍和創業環境,為學生跨國創業提供了很好的人脈和資源,迄今為止已有四屆來自40 多個國家的共250多個學生完成GEP 課程,有多位國外學生畢業后留下與中國同學一起創業。”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從2006 年起就開始為MBA 在校生開設《創新精神與創業管理》課程,通過真實案例和創業嘉賓講座給學員提供創立企業所需要的分析、計劃、決策技能的真實的學習環境,并通過創業計劃的設計來獲取創業實踐的機會。
安泰經管學院近期在體制內院校首推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創新創業管理方向課程,該項目以培養“創新領導力”為主線,在兩年內針對30 ?35 歲的創新精英、創業新銳及其企業成長需求設置課程,由學界和商界人士組成的“雙導師制”,通過“創業論壇”、“企業診斷”等多種形式對學員企業進行個性化診斷和指導,最引人注目的是每位學員可獲得16.8 萬元的創新創業獎學金。談及目前安泰經管學院在創新創業課程推進中遇到的問題,董明副院長坦言最大困難是缺少有創業實踐經驗的課程教師。
中歐副院長張維炯認為,與國外相比,國內商學院與創業學相關的教授太少。“在斯坦福創業中心,跟創業學相關的教授有35 位,而哈佛商學院有59 位跟創業學相關的教授。”
去年3 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推出為期一年的創業系列課程“新生代創業領袖成長營”,除了由中歐知名教授擔任學術主任外,還邀請知名企業家及資深投資人共同授課,以熱點問題和鮮活案例為主題,使營員與企業家直面探討企業問題,洞察和分析企業家的思考決策;請投資人當場評判決策學員的商業計劃,在互動中讓學員了解方案的主要問題和投資人在考慮決策時的關鍵因素;以私人董事會形式讓營員獲得同伴建議,共同分享行業經驗。
中歐有4 位創業教授,創業學課程始于2000 年,這門課非常注重整個創業流程的關鍵點,聘請了很多企業家到學院來講他們的創業感悟和成功經驗;還組織學生參與商業計劃比賽,搭建溝通平臺,把創業家和風險投資機構請來一起交流。在金融危機后,創業類課程已經成為最受學員青睞的課程之一。
課外活動輔助創新思維
2013 年7 月中旬,第11 屆中國MBA 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云南大學代表隊憑借“高原有機農產品”項目從13支總決賽隊伍中脫穎而出,摘得桂冠。這項大賽由上海交通大學創辦于2002 年,已成為國內商學院中最具影響力的創業大賽,為MBA學生提供一個展示創新意識、發展創業機會及整合創業資源的舞臺。
上交大安泰學院副院長董明教授介紹說,“近五年來,參賽團隊有超過60% 以上的學生已經創業,這些項目瞄準了精準的市場需求,加上MBA學生的行業經驗及商業頭腦,使大賽成為投資機構青睞的重要項目源。去年的亞軍項目是河北工業大學的《無醛板材膠》,創業頭一年銷售額達1500 萬元,今年預計銷售額將超過3000 萬元,有2 3 家投資機構在洽談投資或并購事項;去年總冠軍上海交大程思祺的《墻面清潔劑》項目,拿到了交大安泰MBA 創業專項基金的資助,開業半年后還獲得了500 萬元的A 輪風險投資,企業估值超過2000 萬元。對于參賽者來說,最大的收益是通過導師指導和評委指點,更好地識別市場機會,厘清了商業模式,學會了競爭力分析和應對策略思考,有利于企業健康發展。”
2013 年4 月25 日,由清華x-lab 主辦的“TOP10”全校創新創業項目評選活動落下帷幕,“購物黨”、Colorwork、硒品匯、““生命方舟、”優梵藝術”等10 支團隊脫穎而出,獲得首屆清華創新創業項目“TOP10”稱號并贏得了總額40 萬元的獎金。
和其他創業比賽不同的是,“TOP10”強調“實戰性”和“創業伙伴助力”,一方面要將創意和項目團隊推向真正的創業實踐,另一方面發揮清華校友和社會專業人士的優勢,為創業團隊提供創業課程指導、顧問服務、資源對接、團隊組建等關鍵支持,實現創業團隊的迅速成長。
創業比賽和各種創業俱樂部的活動,都給學生提供在課堂教學之外更多實操和鍛煉的機會。創業是一項風險性很高的活動,中歐副院長張維炯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創業就像學游泳,創業教育就是在室內泳池學游泳,教授講授的是技術動作和思路,把失敗教訓和成功經驗告訴學生。學生如果在游泳池沒有練習好,到海里死掉的可能性就會很大。創業教育還可以給企業經營者打開新的思路,不犯或者少犯別人已經犯過的錯誤。但是,創業要成功,創業家一定要有不怕困難、不怕失敗的勇氣,不是每個人都愿意跳到海里去搏擊海浪的,這種敢于冒險的勇氣是大學培養不出來的。”
衛龍寶副院長認為:“好的創業大賽能激發學生的創業激情,通過科學的比賽流程設置,在老師、評委和投資人的指導下,把好的創意轉化為成功的商業模式,在充足資金的支持下順暢地完成創業企業的市場導入。”
平臺和體系建設
商學院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即創造力(creativity) 需要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也需要新的平臺。早在1986 年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的創新管理與持續競爭力研究中心就開始了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管理研究,提出了“二次創新”等原創性創新管理理論和范式,為了培育學生創業、創新實踐能力,學院設立了多項創業基金以獎勵和資助學生。同時,學院又與杭州高新區管委會、濱江區政府合作共建“浙江大學全球創業研究中心”,作為學院與企業“零距離”交流互動的研究基地和實踐基地。副院長衛龍寶教授認為,“城市的文化基因與創新精神悉悉相關,浙江省擁有600 萬企業家,創業率高,越文化中的“臥薪嘗膽、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是我們創新創業教育最豐饒的創業土壤。短缺時代的創業是農民式創業,像魯冠球這樣的農民,把握住市場空缺就能創業成功,但今天已經是信息化時代,是一個產能過剩的時代,創業集中在互聯網領域,商業模式的創新更為重要,對于創業者來說,商學院就是加油站、能量補給站,是越野車改裝廠。”
2011 年11 月,為全力支持安泰MBA 學生和校友創業,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與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共同設立安泰MBA 創業專項基金,這項“天使”公益基金的價值并不僅僅體現在為MBA 初創企業提供“免回報”的資金支持,還依托交大慧谷科技園區孵化平臺,充分利用交大的科研優勢、品牌影響、校友資源,借助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平臺,為創業者提供園區孵化、創業指導、對外宣傳、成果轉化以及再融資和融資擔保等服務。安泰學院副院長董明教授表示,“創業基金已幫助部分創業MBA實現了他們的創業夢,同時還向其他創業基金、風險投資機構輸送了一批比較成熟的MBA 創業項目,助推創業企業高速成長。2013 年,創業基金加大支持力度,在創業輔導、成果轉化、園區孵化等方面為創業者提供了更全面、深入的服務。”
2011 年11 月12 日,中歐創業與投資中心在上海設立,其目的是幫助有志創業的中歐學員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對已經創辦企業的學員和校友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務,全方位整合并調動社會資源,使這些企業快速成長、更好發展。中歐副院長張維炯表示:“商學院培養的是企業家。一般來說,文化教育背景好的創業者更容易進入高附加值的市場,這兩年國內創業環境非常好,市場機制能夠發揮更大功能。大企業里經營模式創新比較多,但是真正推動社會發展的顛覆式創新往往發生在小企業里。希望我們創業的課程和創業營能夠真正的推動更多人參加創新,促進我們中國經濟的發展。”
今年4 月底,清華x-lab 教育平臺正式啟動,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意創新創業的素質和能力為重點,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高建教授強調說:“x-lab 目的不是辦創業企業,也不是搞孵化器,我們的目的是人才培養。之所以把創意(Imagination)放在創新(innovation)之前,就是體現我們關注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x-lab 將引導學生們釋放好奇心、想象力,獨立思考、團隊協作,在他們感興趣的領域把藝術和科學結合起來,把工程和商業結合起來,把技術和生產力結合起來,推動科技創新、產品創新、品牌創新,乃至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特別是不同于通常思路的異類創新。”
“道”與“術”的考量
無論是課程的改革還是課內外活動的結合,人們看到的更多是在“術”方面下功夫,那么不同院校在創新創業教育的“道”上有哪些不同考慮呢?商學院在打破并超越固有界限,探索新型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過程中,出發點不一樣,結果也會完全不同。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會長嚴雋琪曾公開表示:“創業教育應該以推動創業實踐為結果導向,創業教育如果無法引發年輕人的創業行動,那將是失敗的教育。因此,激發創業動機、提升創業能力、促成創業行動,才是創業教育的方向或目標。”
誠然,這種說法代表了眾多創新創業教育工作者的觀點,但是,大學是教書育人的主體,而不是創業孵化器,評價商學院創新創業教育的標準,是看培養了多少企業家,還是改變了多少人的創新思維方式?
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我們是否應該回歸本元,從源頭努力,先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和創新精神,再從創新引導至創業?清華x-lab 為商學院的創新創業教育帶來一陣清風,它打破了傳統大學教育學科之間的無形之墻,營造了學生創意的氛圍,構建出學生創新的環境,培育著適合學生創業的生態。過于商業炒作、偏重財務回報往往容易揠苗助長,利欲熏心,不利于長期培養人才,實現創新價值,創業是孤獨奔跑的過程,過早的包裝和過度的媒介宣傳往往捧殺一個好的項目或創業者。
目前,全球創業企業的成活率約為5%,商學院學生畢業5 年內的創業比率不超過20%,在這種結果導向的創新創業教育中,不創業的學生又收獲了什么呢?商學院的創新創業教育,會不會因為過多地強調創業行動與創業結果,令少數創業者獲利而大多數非創業者陪綁呢?在商學院創新創業教育中“道”與“術”的選擇中,我們抉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