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指導,中國經濟時報社、中國經濟新聞網主辦的“第四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在北京國際飯店隆重舉行。本屆論壇主題是“2013年中國加快形成新的發展方式:挑戰和機遇”。是在黨的十八大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之后舉行的一次高端研討會議。論壇圍繞“宏觀經濟展望與政策走向分析”、“全面深化改革與加快形成新的發展方式”兩個子話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院長成思危先生出席論壇并發表主旨演講。他在演講中指出,十八大報告中“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上來”的要求十分重要。我們要的是沒有水分的、實實在在的增長。就此,成思危先生提出四點意見:
一是要歷經“陣痛”度過轉型期,以取得更好的、踏踏實實的經濟增長。成思危表示,從四季度情況看,今年的GDP可以完成3月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超過7.5%的目標。他指出,不經過陣痛,不犧牲一些發展速度,經濟結構很難調整過來。“寧愿要一個踏踏實實的、沒有水分的7%,也比有水分的9%要好。”成思危預計,明年的GDP增長或將達到8%左右,仍有一定水分。成思危指出,“十二五”規劃定的GDP增速是7%,去年是9.3%,今年實現7.5%以上,明年7%就足夠了,但是這個“7”也一定應是沒有水分、踏踏實實的“7”。當然,這一轉變并不容易,明年的GDP增速可能是8%左右。成思危認為,轉型勢必付出代價,要調整結構、淘汰過剩產能、去庫存化、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培植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些都會影響GDP增長。因此,盡管期待明年能夠有一個踏踏實實的增長,但還不能一蹴而就。
二是要注意保持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合理的比例,使得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協調發展。“虛擬經濟等于經濟中的軟件,實體經濟是經濟中的硬件。”成思危說,要牢牢抓好我國實體經濟,保持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他表示,虛擬經濟從實體經濟中產生,依附于實體經濟,要協調二者之間的發展,如果虛擬經濟利潤過大,將造成實體經濟的萎縮。成思危強調,現在的情況是,金融的利潤太大,就會擠壓實體經濟。按照當前我國與國際接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體系)計算,近三十年來,相較于美國的實體經濟占其GDP比例由81%下降到42%,我國這一比例是從87%下降到70.5%。“這個下降是正常的,因為我國要參與國際金融競爭,就不能不發展虛擬經濟。”成思危說。成思危預測,2020年到2025年,這一比例可能下降到65%左右。因為,隨著人民幣的國際化,金融改革也在推進。當前,我國銀行業規模跟世界水平相差不多,但證券業、保險業較世界水平仍有差距。所以,證券業和保險業還要發展,此外還要發展民營的金融機構等等。他說:“雖然這一比例降至65%是否最好仍有待研究,但肯定的是,既要保持它的合理比例,還要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膨脹造成對實體經濟的損害。”
三是要擠掉實體經濟中的水分,保持投資的合理增長。其中,一定要盡量減少那些無效甚至破壞性的投資。成思危認為,發展實體經濟要保持投資合理增長,不能過多依靠投資,否則會造成產能過剩、庫存積壓、投資效益降低、環境問題增多等一系列問題。他指出,實體經濟投資產生的GDP有四種情況:第一是高效投資,即投入以后五年或十年可以回收投資;第二是長效和低效基礎設施的投資,如高速公路等,投資回收期較長,基礎設施應當適度超前,但不應過度超前,應量力而行;第三是無效GDP,即投入時可以拉動水泥、鋼鐵、玻璃等生產資料的增長,但建成后因產能過剩而不能投產,不能發揮效益,不能再產生GDP,就會造成浪費;第四是破壞性的GDP,如豆腐渣工程,垮了重建也會產生GDP。“實際上,我國的投資中有一部分過度超前的、無效的和破壞性的投資被隱藏了起來,形成了GDP中的水分。”成思危指出,合理的投資增長率應該不高于GDP增長率的1.4倍,即GDP與投資增長率之比,應該是0.7左右。但2000—2011年以后,這一比例是0.5,即投資是GDP的2倍。“這一比例過高了,因此保持合理增長,提高GDP質量,擠掉水分是必須要做的。”成思危說。
四是要依靠提高綜合要素生產率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質量和效益,也就是說依靠技術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加強管理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同時把這些財富合理地分配給全體人民。成思危認為,實體經濟能夠踏踏實實地創造社會財富。一定要下決心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