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晚,“經濟與金融高級論壇”第89期在光華管理學院新樓阿里巴巴報告廳成功舉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作了題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的主題演講,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教授主持。活動由北京大學曹鳳岐金融發展基金主辦,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承辦,北京大學光華-富邦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協辦。
會議開始前,在曹鳳岐教授的提議下,在場全體人員首先向四川蘆山地震中遇難同胞默哀。
李揚教授首先討論了新階段下的國際經貿環境,指出全球危機仍在深化,發達經濟體經濟發展方式扭曲,經濟結構扭曲,金融結構扭曲,財政結構扭曲,舊患未除;而金融危機后,又出現了過多的貨幣效應,政府債臺繼續高筑,市場紀律松懈,社會動蕩愈演愈烈等,新憂又至。李揚教授指出,美國財政及債務危機,歐洲債務與經濟危機和日本經濟和政府債務危機等都將長期持續;經濟增長在低水平上波動,全球流動性過剩,大宗商品和資產價格變動不居,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地緣政治緊張,將成為相當長時期全球經濟的新常態。中國經濟面臨嚴峻的國際環境和新的“國際規則”的挑戰。
李揚教授隨后討論了中國經濟的結構性減速。李揚教授指出,中國經濟減速是結構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更不是政策性的,并從生產要素結構和產業結構方面分析了結構性減速的必然性。李揚教授指出,應當追求無水分的增長,著重關注過去增長中的三種水分,即未形成生產能力或者新增生產能力被閑置的投資,不能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產出的投資,以及生態破壞的損失。未來中國經濟轉型必須以提高效率為根本要求,即沒有水分,就業增加,增長與收入同步,效益提高,且資源環境支持。
李揚教授進一步分析了穩步推進城鎮化問題,指出工業化領先于城鎮化是中國經濟的成功經驗之一,應當推動城鄉一體化,城鎮化自身不是目的,應當由產業發展而到城鎮發展,并且由市場驅動而非政府主導“造城”。
李揚教授最后討論了宏觀經濟政策有關問題,提出應當從需求管理轉向供給管理。李揚教授指出需求管理無助于結構轉型和結構優化,長期使用效率遞減,且容易引發以鄰為壑的惡性競爭,應當由短期的“救市”和“維穩”轉向長期的提升效率和提高增長潛力。供給管理則更注重激發企業和市場活力為要義的體制改革和政策安排,即全面推進新一輪改革。
曹鳳岐教授在總結發言中對李揚教授關于國際經濟金融環境和中國經濟結構性減速的分析表示認同,并對貨幣問題進行了進一步分析,指出貨幣增發推動經濟增長的效應逐漸降低。曹鳳岐教授指出城鎮化應當是人的城鎮化,城鄉一體化不是“造樓運動”,并建議大家進一步深入思考如何使中國經濟平穩發展。最后,經濟與金融論壇第89期活動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