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國家開發銀行業務發展局局長、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劉勇先生作為“問學講堂”的主講嘉賓,以“新型城鎮化及其投融資問題”為題與我院師生分享了他對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研究和認識。
我校兼職教授、國家開發銀行業務發展局局長劉勇先生與我院師生分享了中國新型城鎮化及投融資方面的問題
四個規律
放眼國際,美國的城鎮化用了一百年,英國用了八十年。我國的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35%發展到2012年底的52.57%,而上海地區的城鎮化率更是高達90%。在這個發展過程中,2001年是一個關鍵節點——2001年中國的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這標志中國進入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
劉勇先生強調,城鎮化本身不是目的,它自有其發展規律。按照國際現行標準,城鎮化主要有四大規律:第一,城鎮化是多元的過程;第二,城鎮化有明顯的階段;第三,城鎮化有后發優勢;第四,城鎮化有不同的發展模式。
城鎮化是多元演進的過程,以“金磚五國”為例,由于各國GDP水平的不同,城鎮化的水平亦有較大差異,如巴西的城鎮化率達到84.6%,印度的城鎮化率達到31.3%。就城鎮化的發展階段而言,美國將其分成三個階段,中國目前正處于加速發展的階段,這與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也是相符的。在談到我國在城鎮化發展中的后發優勢時,劉勇先生比較了中、日、韓三國的城鎮化進程,得出中國城鎮化后發勢頭強勁的結論。城鎮化的發展模式主要分為美國模式、德國模式和日本模式等,就中國的現狀而言,他認為日本的城鎮化模式最具參考價值。
新型城鎮化
劉勇認為,所謂的“新型城鎮化”,其價值內涵主要是以人為本、城鄉統籌、產城結合、綠色發展。而“新型城鎮化”的投資領域,主要包括城市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和民生領域等。
在“新型城鎮化”的投資主體中,政府的推動作用尤為重要。美歐等國采用典型的市場經濟方式推動城鎮化發展,而日本和中國這些東方國家多采用政府主導、市場運動的模式推進城鎮化。針對近期惠譽和穆迪都下調了中國的政府主權信用評級的新聞,劉勇強調不能夠只關注債務本身,還應關注債務相對應的資產內容。任何政府的發展一定存在債務,但是債務問題在中國總體說來屬于可控范圍。
劉勇介紹到,新形勢下國家開發銀行對于支持新型城鎮化的基本考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科學規劃試點先行、資源整合創新驅動、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主體融資支持。國開銀行認為,目前的城鎮化不宜全面鋪開,而應試點先行。在資源方面,土地資源、財稅資源、行政資源和政策資源可以重點整合。
演講的最后,主辦方留出半小時,方便劉勇先生與在座聽眾交流想法。近十余名聽眾提出了自己對“新型城鎮化”的疑惑與想法,劉勇就新型城鎮化中的土地問題、外資問題等做了詳細的解答。整場報告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