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的商學教育始于1917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創辦的商科,著名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楊杏佛任商科主任。后商科遷址上海,并于1921年成立上海商科大學,成為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學,著名教育家郭秉文任校長,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任教務主任。6月15日,《21世紀商業評論》的發行人吳伯凡先生應邀做客上財商學院“商界精英論壇”,與廣大上財學子及各界職場白領共同探討“商業智慧的覺悟與修煉——財經學子如何提升思維競爭力”。
吳伯凡先生認為,簡單將提高技術水平作為促進企業自身快速成長的根本法門,并無法直接解決商業生活中所存在的最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仍然需要由人加以推動。“我們要將生產力和競爭力區分開,很多東西能夠提高生產力,但不能提高競爭力。”吳先生認為,現代中國企業最應當關注的領域不僅僅是知識或技能,更應是心法,這也是企業真正核心競爭力之所在。吳伯凡先生繼而指出,企業管理者提升企業競爭力需要實現四大要素的協同配合,即數據、信息、知識和智慧。其中最重要的是智慧,即心法,這是一種人類自身的軟性機制,無法用語言相相傳授,“智”是動態的聰敏,而“慧”則是靜態的定力。“在管理企業時,人們每天都面臨著大量選擇,智慧能夠幫助人們做出正確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使人們意識到周圍的東西,并為自己所用。”智慧的本質是將自己置身于一個“能量之網”,了解自己所在的場域,并將其轉化為自身的能量。吳伯凡先生強調,有智慧的人要學會延遲判斷,因為往往人們的第一選擇并不是最好的,要學會預見更復雜的東西以獲取更大的力量,“就好像你在下棋時能看到以后的七、八步棋,當你知道了結局,就不會再一驚一乍了。”
最后,吳伯凡先生祝愿在座的聽眾都能成為有智慧的大氣之人。講座結束后,吳先生還與現場聽眾進行了深入的互動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