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發展的中國,人才已經成為第一生產要素,只有更好的駕馭人才觀念,才能進一步發展好我國,學習和吸收國外的人才培養機制也是不錯的。據在職研究生網獲悉6月15日,由復旦MBA精益六西格瑪俱樂部選送,來自MBA2012級秋9班,注冊英國皇家ILT物流運營經理,注冊六西格瑪黑帶,注冊工業工程師,先后任職于大型臺資、日資及美資企業的IE工程師陳茂俊在李達三樓105教室,為同學們深入分析了日本企業變革與人才培養戰略。
陳茂俊從日本工業發展的軌跡與日企歷史發展,日本經營管理模式與歐美模式的對比,日本企業的經營課題與今后發展方向,并具體案例分析,將日企的管理經驗與對中國企業所需要的發展相結合。日本企業的發展始于日本的經濟潮流與經營革新的變遷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日本的經濟經歷了1945到1950年代的戰后復興期,1950到1980年代的高速成長期,隨后經歷了1980年代的巨大經濟泡沫期,2000年逐漸恢復之后又在2008年遭遇了全球范圍的金融危機。而日本企業的管理也開始發展自身的工程管理技術,引入美式的管理方法,如SQC、成本管理、事務管理等,開始了管理模式的轉型,日本企業肩負著復興日本社會產業發展的重要使命一路走來。日本企業的經營吸收了全球咨詢的經驗。強烈的歸屬感、注重員工與現場,流程優化,注重并致力于長遠發展都是日本企業的特征。“日企的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得到發展的?”陳茂俊同學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日企強烈的歸屬感來自于日本的山川地形,被多達109條水系河川與眾多山脈所包圍的小村落,從古至今沿襲著精致的農作村落社會,讓日本很容易就形成公司就是村落、員工就是家族的觀念,而戰后美國的介入使財閥解體,建立了各種工會,在工會的制約下,報酬的差距縮小帶來了日企內部的相對平和關系,加之戰后日本勞動力嚴重不足。企業對每一個雇用的員工都非常重視、加以培養,因此日本企業相當重視人員與現場。這些特征適應并促進了日本經濟高度成才這一時代,長期性的改善適應了當時社會對產品的大量需求,消費者對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技術人員精益求精的精神,也為高品質品牌的創立提供了成長的土壤。
從根本上說,所謂日式經營,就是秉承大公的理念、構筑活性化平臺、并通過長期性的改善實踐來培育人才的經營。它強調伴隨著企業成長各階段的人才管理,如松下電器、豐田汽車兩個案例,都會貫徹異人為本的理念,將企業的價值觀根植在員工的內心深處。日企人才管理的方法雖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所持有的基本思想、思維。接著,陳茂俊對比了日企和歐美企業的管理模式,日本企業決策時由下而上再下達,制訂決策耗時但是執行決策快,歐美企業制訂決策由上級傳達給下級,制定決策快但執行起來慢,且常需調整而導致決策效果欠佳。日本企業具有共同的組織文化和理念,對其他企業具有競爭精神,組織體制變更通過協商解決,在組織內部更換人選;歐美企業缺乏共同的組織文化,認同“職業觀”而非“企業觀”,組織變更是由于目標改變或沖突應對而起,從外部引進人才。
對于中國的企業而言,充分認識并發揮日式管理的優勢,充滿自信的做好傳播工作,積極融入當地文化,努力促進與日資以外的企業和人的交流,并加強外引入部知識,并且加強戰略思考、IT化運用、強化財務能力和業務能力都是未來發展的重點。而像迅速開發制造具有價格優勢、符合發展中國家市場的產品,創造滿足先進國及發展中國家的富裕階層市場的新產品,新服務,公司內部技術的持續深化與鞏固(即毫不懈怠研究開發),加強本地人才的采用和培養,同事著力于培養能夠在各種環境發揮作用的國際化人才,摸索創造進而確立符合當地社會環境文化的全新管理模式也是重要的發展方向。在分享的最后,陳茂俊和同學們就中國企業如何全球化、如何持久化、如何找到企業長期的生存意義進行了探討,認為,不被社會所用的企業無法長期生存,不為員工考慮的企業不會有長足的發展,企業必須持有“為了社會、為了人類”這一根本經營理念才能可持續地發展下去。在兩個小時的分享中,陳茂俊同學對于日本企業發展以及臺灣、中國本土案例的分析,視野獨到,解說深入,給在場的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為了2013年MBA博覽會又一次精彩難忘的講座。
復旦大學是我國大學中最早設立工商管理教育體系的學校,早在1917年就創設了商科,并在1929年正式成立了商學院。原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就是商學院1952年的畢業生。改革開放之后,復旦大學又是最早恢復管理教育的高校,1979年成立了管理科學系,1985年恢復組建了管理學院。 管理學院經過20余年的發展壯大,目前設有8個系、23個跨學科研究中心(所)、3個實驗室、1個《研究與發展管理》雜志社以及1個高級管理人員發展中心暨復旦管理咨詢公司。至此,今天的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已具備當代國際商學院的架構。學院現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8個(含自設博士點),二級學科碩士點16個(含自設碩士點)以及復旦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復旦大學高級工商管理碩士(EMBA)、復旦大學專業會計碩士(MPAcc)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本科專業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個(其中1個與經濟學院共同設立)。
截至2008年12月,學院共有在職教職工335人,其中專任教師145人,在編行政人員(含雜志社編輯、圖書館管理人員及實驗室技術人員)29人,院聘合同制非在編行政人員161人。具有正高級職稱教師48人,副高級職稱教師51人、實驗室技術人員1人,其中博士生指導教師44人。有兼職教師4人,其中博士生導師3人。復旦大學的MBA教學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實務與操作的訓練,力爭與國際接軌。為把學生打造成為高素質的未來商界精英,復旦致力于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實踐的舞臺。依托“MBA論壇”和學生自創的“聚勁論壇”邀請國際、國內商界精英和政界名流來校講演,讓學生有機會聆聽大師的教誨;并與國際知名企業如渣打銀行、花旗銀行、英特爾公司、易初蓮花公司等聯合舉辦實務課程,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使學生在復旦大學這個具有綜合優勢的高等學府學到最新的管理知識和方法,激發出創新的思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年麻省理工學院、哈佛、斯坦福等著名大學都有MBA學生來復旦大學訪問和與MBA學生交流;復旦大學每年也選派部分MBA學生去北美、歐洲的學校學習交流。復旦MBA學生先后獲得過歐萊雅全球在線商業策略大賽2004年全球第二和2003年全球第七、“亞洲MOOTCORP創業計劃競賽”1999年和2001年二次冠軍、全球“納斯達克”創業大賽2001年亞洲區冠軍、世界創業計劃大賽1999年亞洲區冠軍和全球總決賽“杰出表現獎”、“榮譽提名獎”等優異成績。在世界性的舞臺上和其他商學院的學生同臺競爭,充分展示復旦大學MBA的豐采。復旦MBA學生自己策劃執行新生“入學典禮”、“Orientation”和“畢業典禮”等活動,提高學生的組織、領導和營銷推廣技能;學院還大力支持學生開展多種社團、俱樂部、班級等活動,努力把學生打造成具有個性化的管理人才。如需了解更多相關問題可登陸網站查看,有任何報考問題可直接和在職研究生網在線老師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