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世界的產能極大豐富,各種物品越來越多,怎樣能把物品銷售出去,已經成為全世界的難題,所以很多高校也開始課程。據在職研究生網獲悉7月20日,英國特許市務協會會員、前東方海皇-美國總統輪船北亞區域負責人、上海財經大學-韋伯斯特大學國際MBA項目授課教授Peter Tan應邀做客上財商學院IMBA體驗課堂,為有志報考該項目的職場人士精彩講授“市場營銷——傳統與現代環境下的品牌與宣傳”。
Peter Tan教授在講座中指出,市場營銷手段依據其根本出發點與最終效用的不同,可分為推式策略和拉式策略兩類。前者注重運用人員推銷手段,通過層層推薦將產品逐級推向銷售渠道,適用于企業經營規模較小、市場較為集中、分銷渠道較短、銷售隊伍相對龐大、產品單位價值較高的產業和目標市場;后者則講求采取間接方式,通過廣告和公共宣傳營銷策略等措施吸引最終消費者,使消費者對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產生興趣,從而引發其需求的產生,使消費者產生主動購買相關商品的行為意識。Peter Tan教授認為,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所有可知的消費行為都是圍繞品牌建設與推廣這一核心課題而展開的。“企業品牌就像是一個承諾,建立于供需雙方彼此信任的基礎之上,不斷創造并維系著企業與消費者間的信約關系。”消費者對于品牌認可度與忠誠度的提升有助于降低企業經營成本、促進貿易杠桿效應的形成、吸引更為廣泛的消費群體,同時助其盡可能避免來自競爭對手的負面影響。Peter Tan教授指出,品牌建設的核心是品牌價值的體現,而后者又源于消費者的情感體驗,營銷傳播因其能夠直接作用于品牌價值及消費滿意度的提升,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市場價值。有效完整可持續的營銷傳播過程應當包括定義目標受眾、確定傳播目的、設計傳播信息、選擇傳播渠道、建立預算安排、明確傳播手段、評估傳播效果、形成系統規模等眾多環節。
講座結束后,上財商學院IMBA項目中美雙方的負責老師分別為現場聽眾介紹了該項目的教學模式與特色優勢,并就大家所普遍關注的招考問題做了深入詳盡的解答。上海財經大學-美國韋伯斯特大學合作舉辦工商管理專業(MBA)碩士學位項目(即上財商學院IMBA項目)創辦于1996年,是國內最早開辦的中外合作學位教育項目之一。該項目以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跨文化管理的復合型商業領袖為目標,嚴格按照國際標準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管理,同步全美商學院最新課程體系,授課師資中外籍教授占比達到50%以上,實行小班全英文授課,并通過建立與踐行九周學期制、課程注冊制、終身學習制三大制度保證教學質量。項目開展至今,已累計為國家經濟發展培養了近1600名各類杰出人才,已然成長為國內最具社會影響力的國際MBA項目之一。
上海財經大學的商學教育始于1917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創辦的商科,著名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楊杏佛任商科主任。后商科遷址上海,并于1921年成立上海商科大學,成為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學,著名教育家郭秉文任校長,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任教務主任。作為中國最早的商學研究高等學府,學校自創校伊始,即提出要“訓練和發展那些具有導向能力和組織能力,能夠在工商業中居于領導地位者”。秉承這一傳統和精神,學校幾代優秀商學教育家黽勉從事,探究真理,并以研究所得貢獻社會,傳道授業,與中國經濟共同成長。著名經濟學家孫冶方、姚耐、褚鳳儀、褚葆一、李炳煥、李鴻壽、孫懷仁、吳承禧、王惟中、楊蔭溥、龔清浩、許本怡、周伯棣、鄒依仁、薛仲三、周有光、尹文敬、劉絜敖、彭信威、胡寄窗、婁爾行等各學科著名教授,都曾在我校為中國的商學教育傾注心力,孜孜不倦,可謂積淀豐厚,傳承優良。
經過幾代商學教育人的不懈努力,上海財經大學現已成為一所以經濟管理類的商學學科教育為主,經、管、法、文、理協調發展的多科性重點大學。1981年,學校成為首批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大學,1992 年成為全國首批建立流動站的高校。1996年,學校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2000年和2007年,學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優秀評價;2007年,學校進入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項目行列(985專項)。學校目前擁有會計學、財政學、經濟思想史3個國家級重點學科,金融學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擁有4個財政部重點學科、6個上海市重點學科;設有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會計與財務研究院3個國家級基地;并擁有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3個博士后流動站,4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其中,國家學科目錄內批準的學位授權點24個,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國家學科目錄內批準的學位授權點55個),以及36個本科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