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MBA新生入學導向活動起源自1999年,是清華MBA薪火相傳的品牌活動之一,也是所有清華MBA新生獨具特色的“第一課”。本著“培養具有綜合管理能力的未來領導者”的目標,清華經管學院MBA項目旨在通過入學導向這一環節,培養MBA新生的社會責任感、團隊合作精神、商業意識、職業技能,提升學生的個人領導力和團隊領導力,幫助MBA新生迅速融入清華學習氛圍,促進同學間的交流和友誼。
據在職研究生網了解8月30日,清華大學校歌響徹經管學院報告廳,2013級清華MBA新生入學導向活動啟動儀式在這里歡騰進行。在紫色中英雙語橫幅“2013清華MBA新生入學導向活動(Tsinghua MBA Orientation 2013)”的映襯下,400余名2013級清華MBA新生,以及組織此次入學導向的2012級清華MBA學姐學長們齊聚于此。MBA教育中心執行主任張磊老師、主任助理劉漫兮老師出席了啟動儀式。今年啟動儀式全程采用中英文雙語進行,這是MBA中心開始全面推動學生工作雙語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配合學院國際化建設、雙語化環境的新舉措。
主持人2012級MBA在校生李強和朱小蘭分別用中英文宣布啟動儀式開始后,張磊老師首先做了致辭。她說:“清華給大家帶來的應該不僅是課程和知識,更是理念及品格。在這里你們將體驗的是理想主義的仰望星空與現實主義的腳踏實地,國際化的寬闊視野和愛國主義的濃厚情懷。為學是為了為人。人的定位除了財富價值,還有知識結構、精神狀態和文化取向多個層次。 文化是一種物質、知識與精神構成的‘整體生活方式’,百年清華經歷了苦難與奮爭,凝煉出獨特的文化和傳統。而這又沉淀在她的一個個細胞里,低調、沉穩而凝重。同學們,請將自己溶入這前行的隊列里,你會有一種歸屬感,加上真切的知識地基和思想空間,還有伙伴們的思想碰撞和相互提攜,往后的日子不管有多少艱難險阻,你都不再會掉隊落伍。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這也許有著特殊的意義。希望大家能在未來的2-3年里用心體會,實踐,看到的不僅是清華的銀杏樹和經管的玉蘭花,還能真正的親近其中,感受清華的氣息,成為一名驕傲的清華人!”緊接著張磊老師又為國際項目的同學用英文致辭。
隨后,主管學生工作的劉漫兮老師介紹了今年入學導向活動的六個組成模塊,包括今年新引進的開篇預熱課TechMark管理實戰模擬課程、職業素養提升系列模塊、職業發展與社會責任、“水木光影,清華初遇”校園行模塊、戶外拓展,和融合與交流活動。在幫助2013級MBA新生了解清華MBA學習要求與學習資源,熟悉同學與學校周邊環境的同時,還將開展綜合管理能力和社會責任意識的導入。全體2013級清華MBA新生將組成20支隊伍共同參與活動,分享快樂、激蕩智慧、揮灑熱情,共啟無比精彩的MBA新生活!劉漫兮老師是經管本科的優異畢業生,后又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公共管理碩士學位,她也用地道的英語介紹了入學導向活動。
今年清華MBA新生入學導向活動以“超越夢想,攜手起航” (Dream Bigger, March Together)為主題,第16屆清華MBA同學會主席、2012P2班蘇文濤在啟動儀式中講解了同學們精心設計的入學導向活動專屬標識,其中設計理念集中于“夢想,起航”,用富有張力的顏色聚合成振翅欲飛的翅膀,同時也象征著清華MBA這一充滿多樣性群體在清華實現經驗與思想的碰撞與融合,每一個個體在這里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在清華MBA的大家庭里共同揚起夢想的風帆。
入學導向活動最大的特點是老生帶新生的模式。項目都是由MBA同學會成員負責組織,同學們全程負責項目的內容安排和日程設計、教練招募和培訓、項目實施過程管理等所有相關工作。項目管理團隊成員和教練都是由自愿報名的二年級學生義務擔任。20位在校生教練在啟動儀式上正式亮相后,他們帶領的2013級新生團隊也分別展示了各自充滿創意的隊名、口號、造型,現場歡聲笑語、高潮迭起。
清華MBA項目始于1991,是教育部批準開辦的第一批MBA項目。經過20年的建設清華MBA項目已經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和品牌效應的MBA項目。截止2010年7月底,遍布世界各地的清華MBA校友已達到6758人,正在為中國和世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積極貢獻著力量。
清華大學在經濟管理方面的教育實踐可以追溯到1926年經濟系的設立。1928年陳岱孫教授擔任經濟系系主任。1952年國家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經濟系并入其他院校。1979年,為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清華大學設立經濟管理工程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于1984年正式成立,朱镕基教授擔任首任院長(任期:1984-2001)。學院現任院長是錢穎一教授(任期自2006年10月始)。
清華經管學院以培養適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的經濟和管理人才為宗旨,借鑒、引進國內外優秀經濟管理學院的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不斷改進教學工作、提高科研水平。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和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經濟管理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建院二十多年來,學院規模逐漸壯大,各項工作穩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