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清華經管學院專門為MBA學生、校友開設的系列講座,旨在搭建文化、學術領域的知名學者、專家與經管學院師生之間交流溝通的平臺。發軔清華MBA學生課外文化講堂,豐富人文知識,提高人文素養,陶冶情操,開拓視野,啟迪學術智慧,注入探索活力。每堂講座選題獨特,視角新穎,內容充實,形式開放。此系列論壇還有“檻外學堂”這樣一個儒雅有趣的名稱,它取自于水木清華堂的那副著名對聯:“堂窗中云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
據在職研究生網獲悉2013年10月25日晚,“清華MBA檻外學堂”系列論壇首講“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在清華經管學院偉倫樓報告廳舉辦。講座開始前,首先由清華經管學院副院長酈金梁教授致辭。首先他簡要介紹了“清華MBA檻外學堂”系列論壇及其開辦意義。他說,這是清華經管學院專門為MBA學生、校友開設的系列講座,旨在搭建文化、學術領域的知名學者、專家與經管學院師生之間交流溝通的平臺,是提高人文素養、啟迪學術智慧的盛宴。他還介紹了主講嘉賓經管學院客座教授白延慶老師的成長經歷以及在文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最后,他希望在場師生在聆聽檻外學堂的思想理念、與名師充分探討交流后都能有所獲益!
講座開始后,白延慶教授從六個方面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洞幽燭微的細致剖析。他從人與外界、自身關系的兩方面,將文化簡潔定義為對自然的超越和對本能的超越,并引申出文化的人為性、精神性、群體性、自覺性、長期性、獨特性、承傳性等七個根本性質。接下來,他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崇尚權威、家族中心、遵從道德、等級分明、迷信經驗、固步自封、忽視個體、表里不一等八個特征,及其漢字文化、藝術文化等十二大類型。他認為,其中漢字文化、藝術文化、思想文化、軍事文化、飲食文化、風水文化等六種傳統文化具有較高的現代價值。最后,他簡述了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采取的正確態度,包括認知、重視、選擇、運用、發展、傳播等六個方面。
講座的重點在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曉白教授特別強調那些有別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文化獨特性與傳承性,上述六種傳統文化正是具有這兩個特征:王選先生發明漢字輸入法,使近四千年的漢字文化步入了現代信息時代;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先生等一大批中國作家,繼承中國傳統小說注重情節內容、擯棄意識流形式的寫作手法,推動藝術文化、思想文化走向世界;《孫子兵法》等突顯中國傳統智慧的軍事文化在美國西點軍校一直大放異彩;“舌尖上的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更以其獨一無二的特色享譽全球,其現代價值有巨大廣闊空間;歷史悠久的中醫文化注重整體、長于內科、蘊涵哲學,亦有著西醫無法替代的獨特優勢,在當今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與價值;風水文化作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強調“天、地、人、己”四和,已成為傳統文化智慧在現代社會的一種運用,一種經驗,一種宇宙觀,獨具現代價值。
整場講座到場學生逾400人,他們經歷了一次人文思想的心靈旅程,會場氣氛融洽、歡悅。清華MBA教育中心執行主任張磊、副主任云濤也出席了晚會。隨著這場周末“清華MBA檻外學堂”系列論壇首講的成功舉辦,同學們有理由相信,還會有更多更好的講座值得期待。
白延慶教授簡歷及主要成就:
出生于1957年,北京人,筆名曉白,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現為對外經貿大學中文學院教授、清華經管學院客座教授。1982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1997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學研究生班;1977年曾赴北京通縣大杜鄉插隊務農,后歷任北京通縣成人教育局教師、中國金融學院基礎部教師;2009年至今,受聘清華經管學院,講授《中文寫作》課程;2011年至今,受聘對外經貿大學與美國西雅圖城市大學MBA項目,主講《全球領導力》課程;2012年,受聘清華經管學院,開始為MBA碩士研究生講授《中國文化之旅》系列課程;2013年8月,受邀為清華、北大與哈佛大學聯辦的《美國故事與中國夢想》主題講座主講教授。2007年被評為對外經貿大學最受學生喜愛的十佳教師第一名;2009年被評師網評為全國211大學通識課最受學生喜愛的十大教授第五名;2013年1月,被評為對外經貿大學全校教師教學標兵。1986年,開始發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迷幻激情》,小說集《歸國少女》等;編著了《公文寫作》等大學語文教科書,迄今已出版教材10部。迄今為止,已有300余萬字文學手稿被中國現代文學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