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來自梅特勒-托利多(Mettler Toledo)的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羅群先生與中國區人力資源總監王涵菁女士,為我院學生帶來題為“明天,如何選擇”的職業生涯系列講座。兩位職業經驗豐富的高管從自身職業經歷出發,分享了如何選擇離開校園后的第一份工作以及如何規劃個人職業生涯。
羅群先生從介紹梅特勒-托利多公司說起,繼而娓娓道來談到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我認為,最佳的選擇,就是從事自己喜歡的事,進入喜歡的行業和公司,發揮自己所能。”如果從長遠的角度觀察個人的職業生涯,30歲至50歲是一個人精力最好、把握最主動的階段。“所以,在30歲之前,你應該做好準備,為之后大刀闊斧地向前沖、經營自己的人生打基礎。”羅群先生強調,第一份和第二份工作是為個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調,如果連續選擇錯誤了兩份工作,再轉換職業跑道,取得成就的可能性會大打折扣。所以,只有在短暫的職業準備期找到心儀的工作,做好積累,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羅群先生提綱挈領的深度分享之后,王涵菁女士上臺接過話筒,繼續從人力資源的專業角度解讀職業規劃。首先,王涵菁女士通過繪畫游戲,幫助同學們了解個人和環境的關系,以及自身對成功和幸福的定義。“清楚地自我認知,是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步。”職業生涯規劃三部曲的第二步是制定發展目標,第三步是制定并實施發展計劃。
職業生涯有五個階段:準備期、成長期、發展期、薄發期、調整期。在職業準備期(20-30歲),最重要的是發現優勢,以終為始。在職業成長期(30-35歲),需要積累,蓄勢待發。王涵菁女士強調,情商決定了影響力,只有提高情商,建立雙贏思維,培養合作能力、同理心,才能從個人成功走向公眾成功。到了發展期(35-40歲),需要開始思考職業轉型的問題,重新審視職業(人生)目標和追求。而薄發期(40-50歲),正是黃金階段,經過前面三個階段的積累,可以從容地厚積薄發。最后,在退休前的調整期(50-60歲以上),重心需要調整,規劃退休以后的生活,賦予人生新的意義。
正如王涵菁女士所說,“當你對機會說NO的時候,你一定心里面要有YES!”明確自己的目標,自信畫出人生地圖,扣動心靈扳機,才能開創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