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國內企業巨頭自建商學院[微博]的不在少數,如春蘭大學、海爾大學、聯想商學院、伊利集團奶粉商學院等。不過,這些企業大學的具體效果并不那么好,至少市場上難以看到媲美跨國公司的優秀管理團隊,很多企業的行業領導地位都岌岌可危,甚至有企業依然在食品安全、產品質量等問題中沉浮。如今看來,企業商學院究竟教會了企業什么更是值得商榷。
十年辦學有斬獲
企業大學在十多年前的美國已經相當普及,根據美國《財富》雜志2001年的統計:在美國,有近3000家公司設立了自己的商學院,而排名前 500強公司中,大約70%都擁有形形色色的企業大學。與此同時,美國企業用來培訓員工的時間相當于13所哈佛大學的授課時間,每年企業培訓經費超過 500億美元,是美國高等教育支出的50%。
近十年來,國內企業巨頭自建商學院的不在少數,如春蘭大學、海爾大學、聯想商學院、伊利集團奶粉商學院、亞信商學院、新希望商學院等。至今,依然有很多企業加入到辦學行列。
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公司顧問何卿杰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有23家企業建立了自己的企業大學。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通過建設自己的企業大學,一方面向社會傳遞自身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也為自己培養高端的人才團隊。從這點來看,我認為企業這些年在建設企業大學之路上是有收獲的。雖然很多企業大學的母公司集團在經營上的確出現了不少問題,但這些都是一個正常的市場競爭結果。我們不能認為企業大學就是一個企業市場競爭的萬用良藥,可以解決正常的企業市場競爭問題。”
作為咨詢界的從業人員,何卿杰有自己的親身經歷,“我接觸過這樣一個企業集團,在短短幾年內,高級管理人才團隊從原先和老板打天下的幾個人,擴展到一個數百人的龐大團隊。他們今天做出來的任何一份文件,都遠遠強過10年前的文件,對于全球行業的把握也遠遠超過起初的信息收集的階段,這一切都歸功于該企業所辦商學院的培訓課程。”
關系營銷不可取
當然,與很多跨國公司的企業大學相比,的企業商學院仍有很大差距。
首先在定位上,部分企業商學院已有誤入歧途之勢。有業內人士指出,有的企業對開設多少課程、培訓多少企業員工并不是非常關心。企業商學院不過是企業品牌宣傳的“噱頭”。事實上,還有企業通過商學院來拉近企業與上下游兄弟企業的關系,很多企業都有意安排自己的高管參與為客戶和政府相關主管部門舉辦的培訓班,組織一些游學項目或海外培訓來建立穩固的“關系”。
何卿杰指出:“商學院培訓附帶‘關系營銷’的確是一個有悖于企業商學院宗旨的行為。這些行為直接導致了企業商學院無法脫離企業而成為相對獨立的一個組織。
據了解,目前較為可行的企業商學院定位有以下幾種:其一,目前正在興起的一類企業大學如IBM渠道大學、淘寶大學等更像早期的惠普商學院,都是主要針對外部的渠道商和客戶。它是一種戰略意圖的體現,也是一種向合作伙伴傳播企業理念、價值觀的手段。其二,也有企業將企業商學院定位為戰略高度的思想發源地。例如忠良書院,承載著一些“改革”的歷史使命,度過轉型期后,繼續聚焦于核心領導者群體,通過團隊學習等方式研討戰略、制定計劃、達成共識,從而推動新戰略的執行。其三,也有企業將商學院定位為培訓中心的升級版,這類企業大學的焦點是人才培養功能。例如平安大學,將培訓職能獨立出來進行更好的資源整合,統一標準,促成整體培訓效率的提升。
需要更多改進
除定位外,的企業大學仍有許多方面都需要改進。
一位國內大型企業的培訓講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雖然很多企業大學采取高校師資、外聘講師(管理咨詢公司顧問、專業的培訓師等)與企業的高層管理者三者結合的方式授課,但這三者之間相對獨立。我就碰到過這樣一家企業,他們引入的高校師資講的是美式管理,但管理咨詢顧問卻更傾向于日式管理,這樣的講課很難有顯著的效果,甚至會危機企業的戰略規劃,戰略決策。企業大學的課程設置需要因人而異,因企業而異,要設計個性化方案,要有針對性。”
何卿杰表示,企業大學要建立清晰的戰略定位,建立運營體系,構建合適的組織架構和課程體系等,這樣才能形成完整的企業大學的運作體系。
在何卿杰看來,在運作體系里關于企業大學運營的效果評估會是一個有效的提升工具,通過對標準平衡計分卡進行一個調整。如客戶維度可以提取出客戶滿意度、客戶數量規模等一級評價指標。財務維度則是提取出業務收入、利潤和費用投入預算等一級評價指標。摩托羅拉大學、惠普商學院等都有這樣的評判標準。此外,還有內部運營、學習與創新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