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課”發端于美國,是英文MOOCs的音譯,即“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英文簡稱。其中,“M”代表 Massive(大規模),指的是課程注冊人數多,最多一門人數達16萬;第二個字母“O”代表Open(開放),指的是凡是想學習的,都可以進來學;第三個字母“O”代表Online(在線),指的是時間空間靈活,7×24小時全天開放,使用自動化的線上學習評價系統,而且還能利用開放網絡互動;“C”則代表Course(課程)。2012年被《紐約時報》稱為“慕課元年”。慕課正以信息化和網絡化的全新教學形式和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沖擊著中國的大學。2013年7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十幾所高校也紛紛加入慕課陣營之中。隨著慕課大潮的涌入,我國高校的現行教育體制也隨之面臨挑戰,這種挑戰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沖擊以“授”為主的教學模式
慕課具有規模大、打破時空限制、開放程度高、可重復、強調學習的體驗和互動等基本特點,其核心在于強調一個“學”字,即學生的學習。這些特點從根本上挑戰了以往強調“授”的課堂教學模式,它反映的是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現行課堂教學模式強調的是教師的講授,它反映出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絕對話語權。一句話:授什么、怎么授和授多久均由教師掌握。這種模式較少顧忌學生的需要和感受,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而慕課的革命性在于強調一個“學”字,這樣便肯定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權。這種由“授”到“學”的權利關系的轉變,得益于慕課的基本特點。首先,慕課空前的規模和開放程度以及不再受時空限制的特點使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成為可能,再加上慕課操作簡便、學習成本低廉,使學生的自主學習由可能變成了現實。其次,慕課的可重復性為學生的溫故知新創造了條件,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或興趣有目的地對學習內容進行重復,從而有效地避免了現行課堂模式的滿堂灌。最后,慕課強調學生對學習的體驗和互動,鞏固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權。體驗和互動是一種動靜結合的學習方法,其教學價值取向強調的依舊是學生的學習。其中,體驗是學生學習的靜態,它強調的是學生對學習的獨立認知、感受和領悟;互動是學生學習的動態,它強調的是學生對學習的詮釋和交流。所以說,慕課實際上是學生對學習的認知、感受、領悟以及詮釋和交流等的集合,這使得慕課的制作必須緊扣“學”字,因而慕課的制作者——教師的水平也就成為了學生評價慕課質量的重要內容。
精巧的課程設計使照本宣科和滿堂灌將無立足之地
與學生的學習自主權不斷加強相伴而來的是要求教師授課水平不斷提高。慕課對教師授課水平的要求在授課內容和授課形式兩個方面均有表現。一方面,就授課內容而言,課程內容必須要滿足學生的需要或興趣。這就要求教學內容需要不斷的與時俱進。因而教師在成為一名合格的講授者之前必須先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習者和研究者去攀登科學的前沿。不僅如此,教師更要了解學生,深諳教學規律,將學生的需要或興趣巧妙地融匯到教學活動之中,使課堂與學生發生精神性的而非物理性的結合。另一方面,在錘煉了教學內容的同時,教師還需要改革授課的形式。起碼來講,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最佳注意力時長一般在10分鐘左右,而不是現行課堂的40甚至50分鐘。因此說,現行課堂教學形式一直在犯著“事幾倍而功未半”的錯誤。因此,慕課的視頻課程被切割成10分鐘甚至更小的“微課程”,由許多個小問題穿插其中所構成,學習時,學生好像正經歷電子游戲的通關過程,只有答對過關之后,才能繼續聽課。如果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學生可以在線交流以獲取幫助,助其闖關。這樣就要求教師在制作慕課視頻時,必須把握教學規律,既要合理的控制時間,又要巧妙地設計問題和答案。更進一步,成功的慕課要求教師成為一名優秀的課程設計師和出色的演講家。教師既要像電子游戲的設計師一樣環環相扣地設計課程環節,又要像演講家一般將每一個環節都生動形象地講授出來。因而,在慕課大潮的沖刷之下,照本宣科和滿堂灌式的課程將無立足之地。
撼動現行的教學評價方式
教學改革是為了提升教學效果,改革的方法縱然有千條妙計,但是檢驗教學改革成敗的標準卻永遠只有“學”字這個一定之規,即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檢驗教學改革效果的唯一試金石。所以說,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提高學習效果才是教學改革的根本。而慕課恰恰符合了這個根本。因為,就教學改革的形式而言,慕課所依賴的信息化和網絡化模式使學習越發開放、自由和廉價;就教學改革的內容而言,慕課突出“精巧”二字,使照本宣科和滿堂灌式的課程再無立足之地;就教學改革的服務對象而言,慕課賦予了學生空前的自主學習的權利。一句話:慕課本身呈現的是教學改革進程中信息化和網絡化的全新形式,詮釋的是教學改革目標上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這種全新形式和價值取向也沖擊到現行的教學評價方式。我國高校現行的教學評價方式重在評價“授”字,也就是評價教師課授得如何。這一過程中,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門、高校領導和教師對授課的品評,學生很少能夠參與其中。這樣一來,現行教學評價的圈子很小,群團單一,且并不重視學生的需要和興趣。而在慕課中,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加之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授課形式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開放的和自由的互動成為常態,學生對課程的每一個訴求都會直接影響到該門課程,這其中也包括學生對課程和老師的看法。也就是說,在教學評價方面學生也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
高校人才交流與競爭更頻繁激烈
教師和學生都是高校內的人才,慕課全新的形式和革命性的教學價值取向將會導致高校內人才交流和人才競爭變得頻繁。這種變化將會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師生關系、師師關系和生生關系方面。首先,師生關系方面。傳統的“天地君親師”中的師道地位和師道尊嚴將會被重新塑造。師道地位不能再簡單地依靠傳統的倫理綱常維系,而是要在與學生的互動中獲得。而師道尊嚴的維系除了依賴師道地位之外,還需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亦師亦友的關系。其次,師師關系。一方面,慕課給教師之間搭建了交流的平臺;另一方面,慕課也為教師帶來了激烈的競爭。良師、大師可以通過慕課一展身手,甚至成為獵頭公司眼中的紅人,而劣師、庸師或者成長為良師、大師,或者被世人冷落。最后,生生關系。慕課也是學生們交流或競爭的平臺。學生們可以在慕課中自主或結成小組學習,同時隨著慕課制度的完善,學生的慕課學習成績也可以得到校方的肯定,甚至是不同層次的嘉獎和學位。這無異于在學生學習期間融入了競爭性的激勵機制和在畢業之后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競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倒逼大學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管理行政化是困擾當今中國高校的頑疾。其癥狀是高校缺乏辦學活力,學術領域權力侵占嚴重。造成高校管理行政化的原因諸多,但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辦學體制上機械照搬行政的管理模式;二是管理上政府對高校簡單的上下級管理方式和界定行政級別;三是文化觀念上陳腐的官道文化和官本位思想對高校的束縛。但慕課的到來正在悄然撬動著高校管理行政化的神經。其動力仍然來自慕課信息化、網絡化的全新形式和以“學”字為試金石的教學價值取向。就慕課全新的形式而言,至少要求高校的管理層必須去接受新鮮事物,并改革和開放自己的課堂。對此,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黃震曾提出警告:“在線課程不可能取代傳統課堂,但會倒逼大學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否則,我們的大學容易淪為一流大學的教學實驗室和輔導教室。”而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最終依靠力量是教師,只有教師的作用真正的凸顯出來,讓行政服務于教師,教育改革和教學質量才有保障。就慕課的教學價值取向而論,以“學”字為根本的價值取向從表面上看是在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增加師生的互動,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并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學生教學評價的話語權,但其深層含義是要求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轉變高校的管理理念。慕課所呼喚的教師素質的提高和高校管理理念的轉變對于高校管理的去行政化有兩個明顯的好處:一是在大規模、大開放的在線課堂上,高校的管理層必須格外重視培養或引進良師、大師以換取學校的不落伍,這樣就必須尊師重教,調高良師、大師的調門以傳遞良師、大師的聲音。二是調高良師、大師的調門實質是重構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關系,唯有學術權力至上,中國慕課所搭建起來的平臺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如果還是因循守舊的視學術權力為行政權力的附庸,那么中國高校現行的教育體制雖然不能被徹底顛覆,但是卻有可能被慕課浪潮沖擊得體無完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