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最早是一種官名,始見于二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代,負責保管文獻檔案,編撰著述,掌通古今,傳授學問,培養(yǎng)人才。秦有七十人。漢初沿置。秩為比六百石,屬奉常。漢武帝時,還設立了五經(jīng)博士,博士成為專門傳授儒家經(jīng)學的學官。漢初,《易》、《書》、《詩》、《禮》、《春秋》每經(jīng)置一博士,故稱五經(jīng)博士。司馬遷在《史記·循吏列傳》中有“公儀休者,魯國博士也,以高等為魯相。”《史記·秦始皇本紀》:“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
對于習慣了古代科舉現(xiàn)代高考制度的中國人來說,招生需要考試應該是很自然的事情。博士學位作為最高的academic degree,自然更是要通過考試才能錄取了。不僅要考專業(yè),還要考英語。來到瑞典之后,突然不用考試了,不知道有些人會不會有點culture shock。經(jīng)常被人問怎么才能到瑞典讀博士。根據(jù)瑞典高等教育法,符合以下3條中的任意一條就可以:
1. has taken a second level qualification,即有碩士學位;
2. has completed course requirement of at least 240 higher education credits, including at least 60 higher education credits at second level,即完成4年(一學期是30學分)的全日制高等教育,其中至少1年在碩士水平;
3. has acquired essentially corresponding knowledge in some other way in Sweden or aboard,即同等學歷或者有相關的工作經(jīng)驗都可以折合學分,無論在瑞典還是國外都行。
在高等教育法的要求之上,大多數(shù)瑞典大學(包括瑞典最好的大學),都是沒有任何“特殊要求”的。甚至連對的專業(yè)背景都沒要求。也就是理論上說,任何專業(yè)的碩士都是可以讀任何專業(yè)的博士學位的(雖然實際上完完全全不相關專業(yè)的還是很少的)。唯一有時候被要求的是英語能力,但這不需要任何考試成績證明,只要教授覺得水平夠了就行(這個規(guī)定以后可能改,會要求托福雅思成績)。
好吧,就是要求有碩士學位的人都可以讀博士?那如果很多都有碩士學位的人來同一個實驗室申請同一個博士位置,什么樣的人才會脫穎而出呢?各個學校各個院系和各個導師都是怎么為自己選擇最好的學生呢?嗯,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在瑞典的大學,尤其是是生物醫(yī)學類的大學和院系里,教授的權是很大的。所以,你能不能得到一個位置,就看教授要不要你了。想起小時候曾經(jīng)在故事會上看到一個對聯(lián),上聯(lián)說: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聯(lián)說: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橫批:不服不行。這個也可以延伸到瑞典的博士招生問題上。到底誰行誰不行?答案就是教授說你行你就行,教授說你不行就不行。
有人可能要說了,國內(nèi)不也一樣。考試也就是走個形式,要是教授想要誰,提早把題透露了不就完了。這個問題嘛,至少國內(nèi)的基本的價值觀是不支持這樣的,所以才有考試制度的存在。但是在瑞典,考試的作用完全被忽略,因為應試能力不重要。其實不光是應試能力不重要,連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都不怎么重要。那啥重要呢?所謂的personal chemistry。好吧,personal chemistry到底是蝦米東東涅?其實還是之前那句話,就是教授想要你,你就行,教授不想要你,你就不行。根據(jù)市場經(jīng)濟理論,這種選擇在理論上依然還是會選擇出來最好的學生的。為什么呢?因為教授需要好的學生才能作出好的結果,發(fā)出好的文章,申請到錢,然后更大的教授,招更多的學生。所以,最后自然的選擇會篩選出那些善于發(fā)現(xiàn)優(yōu)秀學生的導師。
不過我們也都知道,理論和現(xiàn)實往往是有一定距離的。一個教授要一個學生,有的時候只是因為他便宜,比如他帶著自己的獎學金,不需要教授從自己的基金里給他發(fā)工資。一個教授要一個學生,有時候也只是因為他某個試驗作的好。雖然作試驗是博士生很重要的任務,但博士教育也不應該是培養(yǎng)實驗員的地方。一個教授要一個學生,有時候也是因為學生帶來的合作機會,而不是學生本身。招生的隨意性導致博士畢業(yè)生水平參差不齊。有“刺兒頭”傾向的學生被招收的幾率大大減少,使得促使科學進步的懷疑精神被逐漸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