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送一位朋友的孩子到濟南XX大學報到,這是一所民辦的三本院校,我駕車出市里,走大道,奔小路,折騰2個多小時,才在一個山村旮旯找到那所所謂的大學。該校地處偏僻如寺廟,校名不響,師資不強,招生每年竟然高達數千人,分布在3個破爛不堪的校園。我看了以后倍感心酸——學生到這樣的高校讀書,不被坑害一生才怪!
大學,不是圈一塊地,掛一塊牌子,然后招錄一大批學生賺錢的。要知道,一個孩子上大學4年,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是一個年輕人一生的希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一代人寄托的厚望。假如一所大學,沒有能力招生,或者招錄了沒有能力培養成社會有用人才,動輒坑害幾千數萬學生的時間與未來,這與謀財害命何異?
多年來,在地方“專升本”的諸多利益訴求與沖動下,一些老牌高等專科學校被改頭換面加入綜合性大學的行列。但這些地方新建的高校,雖然戴著本科的帽子,干著高職的活,但是,新的模式未建立,舊的模式尾大不掉,于是變成名不副實的“四不像”大學,其培養的畢業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再者,一些“專升本”學校或民辦學校,雖然號稱“綜合性大學”,但從文化積淀上講,幾乎沒有;從師資上講,師資薄弱,尤其是沒有大師,教學多是僅靠拼湊一些臨時性教員;從辦學財力看,獲得中央財政支持少,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學校自身吸納社會資金的能力弱……尤其是,有些地方的辦學初衷就特別齷齪——目的是為了錢,而不是為國家培養棟梁,基于此,這些學校當然無法培養優秀的人才。
媒體報道稱,全國兩會期間,一些地方大員與教育部舉行的省部會談中,重點議題之一就是希望教育部支持省內幾所高校“專升本”工作……我看,教育部還是慎批為好!權且不說這些“專升本”學校已經為國家貢獻了那么多失業者,關鍵是,中國教育現在出現了重大結構性矛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院校偏少,而培養學術型的院校太多,這種結構必須破解。否則,將會有更多的高校教育“坑害”大學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