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是一個神圣的行業,所以每年都會有大批的考生爭相報考醫學研究生。2014考研備考緊張進行中,除了公共課要加緊時間復習,對于考研專業課而言同樣非常重要,尤其是對于跨專業考研的同學,短期掌握專業課需要更多地精力。在職研究生網小編和廣大考生分享考研專業課備考資料,下面是中醫綜合中中醫基礎理論的相關知識,希望考生認真學習。
第一章 緒論
1.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
*于先秦兩漢時期,以《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典籍的相繼問世為標志。
2.《黃帝內經》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
*總結了春秋戰國以前的醫療成就和治療經驗。
*內容包括臟象、經絡、病機、診法、辨證、治則及針灸和湯液治療等。
*為中醫理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初步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原則。
*確立了中醫學的獨特的理論體系。
*在血液循環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脈”和血液在脈管內“流行不止,環周不休”。
*在形態學方面,關于人體骨骼、血脈的長度、內臟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記載,基本符合實際情況。如食管與腸的比是1:35,現代解剖是1:37
3.《難經》漢代,秦越人所著
*包括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各個方面
*尤其對脈學有較祥悉而精當的論述和創見
*對經絡學說以及臟象學說中命門、三焦的論述
*補充了《內經》的不足
*為一部與《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
4.《傷寒雜病論》東漢末年張仲景在《內經》和《難經》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而著成。即后世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傷寒論》在《內經》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辨證論治的原則,確立了六經辨證論治的綱領,提出了六經的形證和分經辨證治療的原則。
*《金匱要略》發展了《內經》的病因學說,提出了“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確立了臟腑辨證論治的綱領。
總之,《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六經辨證、臟腑辨證的方法對外感疾病和內傷雜病進行論治,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為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5.《神農本草經》我國現存的最早的藥學專著,提出了“四氣五味”的藥性理論,明確了“治寒以熱藥,治熱以寒藥”的用藥原則。
6.《諸病源候論》隋代巢元方是中醫學第一部病因病機證候學專著。
7.《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宋代陳無擇在病因學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學說”,將病因歸納為三大類,即外感為外因,七情為內因,飲食、蟲獸、跌打等損傷為不內外因。
8.《小兒藥證直訣》宋代錢乙開創了臟腑證治的先河。
9.金元四大家
劉完素字守真(劉河間)寒涼派“六氣皆從火化”、“五志過極皆能生火”“火熱論”,用藥以寒涼為主。他的學術觀點給溫病學說的形成以啟示。
張從正字子和(張戴人)攻下派“邪去則正安”“攻邪論”,認為病從邪生,以汗、吐、下為攻去病邪的三個主要方法。
李杲字東壁(李東垣)補土派“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認為脾胃在人體具有重要作用,治療當以補益脾胃為先。
朱震亨字彥修(朱丹溪)養陰派“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相火論”,治病以滋陰降火為主。
10.命門學說明代趙獻可的《醫貫》和張介賓的《景岳全書》認為命門寓陰陽水火,為五臟六腑陰陽的根本,為臟象學說增添了新的內容。
上文中,小編和廣大考生分享了考研專業課——中醫綜合的有關中醫基礎理論的知識點,希望大家能夠對照認真復習,爭取公共課、專業課兩不誤,爭取2014考研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