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少時間沒有坐進過教室?
又有多少時間沒有捧起過課本?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年代,職場人“回爐深造”的需求,似乎越來越緊迫。沒有時間不要緊,周末讀個“在職研究生”,正在成為京城潮流。
種類繁多的“在職研究生”,是不是真的都能學到知識?回到久違的課堂,這些“奔三”、“奔四”的人,都是圖點啥?
講述
“終于找回了
自己的青蔥歲月”
大學畢業九年,張曉陽又坐到了教室里。
還是早上8點上課,下午4點放學,唯一的不同是,張曉陽身邊的同學,一個個沒有什么“青春”的痕跡,反倒是“致青春”的模樣。
“都和我差不多,三十歲左右的多,還有四十多歲的。”報名在職研究生,張曉陽早有打算。2010年,身邊便有朋友讀了在職研,看著朋友平時上班周末上課的忙碌,張曉陽多少有些猶豫,這一耽誤,就是三年時間,眼看著朋友的畢業證已經拿到了手。張曉陽才下定決心:報名!
“報名還是要靠沖動,我是這么想的,如果不把錢交了,最后還會覺得沒選好,又放棄了。”缺乏動力,是張曉陽無法下定決心的主因,他一方面覺得“在職研究生學不到什么真東西”,另一方面又感到了現實的壓力,身邊同事學歷越來越高,自己則是原地踏步:“功利一點說,在職研究生很大程度是為了拿證。”
即便如此,張曉陽還是選擇了一個跟工作關聯并不大的專業——心理學,這是他上大學時的夢想——大學畢業時,張曉陽曾考過某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研究生,但因為跨學科報考,成績并不理想:“等于十年過后,我花錢買個念想。”
張曉陽身邊的同學們,報名的目的則各有不同——其中許多學生都是醫護人員,將讀書視為提高工作能力的臺階;也有不少人因興趣而學:“比如班里有個同學是設計游戲的,工作過程中對人的心理產生了興趣,反過來又想學習心理學。”
2013年5月,張曉陽的第一堂課,他不到8點就坐進了教室,“比上學時候還認真”,看著一屋子學生,他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還有點小興奮:“覺得終于找回了自己的青蔥歲月。”
“在職研,就是各取所需的一條途徑”
剛上課兩周,張曉陽的“青蔥”感消去了不少,他發現第二堂課起,同學們來得越來越少,原本50人的班級,只剩下一半學生。
“有說加班來不了的,有說家里有事的,有的干脆啥都不說,人就沒了。”雖然張曉陽早有心理準備,同學們紛紛“翹課”的陣勢,還是讓他有點吃驚。
讓張曉陽有些吃驚的還有老師的態度——也許是早就明白學生們的難處,任課教師紛紛在第一堂課就表示自己的課“好過”,有位老師甚至公開了標準越來越松的由來:“7年前我剛開始給在職班上課,那時候我要求閉卷考試,結果一個學期下來,教務組就找我談話了……所以大家放心,我不會為難大家。”
“不少同學比我想得還要現實一點,想拿證,最重要的不是專業課,而是政治和英語。”張曉陽表示,在職研究生也需要通過統考,其中專業課分數的比重并不大,甚至許多專業只需要通過英語一門考試,就可以拿到畢業證。所以專業課在許多同學眼中,并沒有那么重要,何況任課老師早就表示“不會為難人”。
與此同時,張曉陽開始感受到各種“推銷課”的味道——老師推銷其他考證班、輔導班,甚至有同學開始“推銷”自己:“同學建的QQ群里,時不時就有同學推薦自己單位組織的活動。”
當然,還是有不少認真學習的同學。其中一位四十多歲的“大叔”,最讓張曉陽認同:“他說自己到了這個歲數,最了解自己需要什么,缺少什么,所以才來上課。聽完大叔的話,我也有反思。其實大家都是感到缺少什么才來上課,但每個人缺少的東西不同,也許是知識,也許是人脈,在職研,就是各取所需的一條途徑。”
態度
務實派
“學知識只是其次,攢人脈才是最重要的”
王博(通信企業員工,北航大學在職研究生已畢業,拿到“單證”):讀在職研究生,我是2009年報名的,當時在職研究生已經開始火起來了,但還沒有現在那么多種類。大家多數關注的,都是MBA這種。讀在職研究生,我還是從工作角度出發,所以也是報了跟工作相關的通信方向專業。
我報的這種技術類專業,很難說有人只為了興趣來報。從我的同學就能看出來,絕大多數都是本行業的從業人員。還有不少是一家大國企,組團來學習的。大家的目的基本都很統一:拿證。我們這個行業,還是比較看重這些的。各種資格認證、學歷,都是競爭的資本。而且干到一定程度,你還會發現一個事實,學知識只是其次,攢人脈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覺得只有MBA這種,大老板之間才需要結交人脈,其實并不是這樣。比如我們這個行業,你要做工程,尤其你想今后自己創業,那就需要人脈,否則誰把資源介紹給你?那么人脈怎么積攢呢,通過在職研究生的課堂,就是一個好的辦法。
因為在職研究生的學生,一般有幾個特點。第一個是這些人多數還有點進取心,想真的干點兒事。第二個,就是這些同學不少都是單位的小領導甚至已經升到中層。因為這個階層的人,最需要花錢買個學歷。在上學時認識這些人,對自己今后的工作當然是有好處的。
另外,認識老師也很重要。比如我們這個專業,有些老師本身也為企業做項目,一些教授的地位很高,跟老師搞好關系也很重要。
所以你看看在職研究生上課就能看出來,很多人平時不來,快到考試了,又跟老師聊得火熱。這都是把工作上的經驗,“活學活用”到課堂來了,當然老師也不會反感。
雖然這些很現實,但是我認為大多數同學也是無奈。咱們這個社會就是很認學歷,尤其這幾年,本科都受鄙視,問誰都是碩士、博士,這種風氣就在這里擺著,在職研究生讀的功利點,也沒啥不能接受的吧?
興趣流
“可以完全憑自己的興趣選擇,是在職學習的好處”
霍梅(化名,本科畢業七年之后,選讀歷史專業的在職研究生):學位我當然想拿,但主要還是為了興趣,要不然讀本專業的研更簡單,反正我的工作對學位沒有更高的要求。
其實幾年前我就想讀一門研究生課程了,但一直都沒確定自己真正的興趣點。當年高考填志愿選專業的時候,幾乎全憑想象,包括我在內不少同學到了學校學習一段時間之后都發現,自己選的專業并不是最適合自己的,少數有魄力的人在后來考研的時候會換專業,但大部分人都還是功利的選擇繼續考本專業的研。
不過,即便是大學畢業之后,我還是不確定自己到底對什么感興趣。因為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感興趣,我考慮過公共管理專業,但是了解了一下之后,發現讀這個專業的很多人是公務員,因為不少單位會給拿到“雙證”的公務員加薪,如果像我這樣只是為了興趣,靠閱讀參考書目差不多就能滿足了。后來我也考慮過心理學專業,但是大部分招在職研的學校都集中在偏教育的發展心理學和人力資源管理方向,也不是我感興趣的。既然沒有特別實際的需要,我就不愿意為讀而讀。
一直到這兩年,我才慢慢理清了自己的興趣點,決定去嘗試一下博物館學,結果比較“杯具”,一開始我最心儀的是社科院的課程,但他們的課程安排是每個季度集中上八到十天課——我覺得除非是工作單位鼓勵,否則很少有人能滿足這樣的上課條件啊!
不甘心地和學這個專業的同學聊了聊,他們建議我可以去學歷史,因為博物館學一般都是歷史系的課程,專業相關性很大,歷史學專業也會開這方面的課。在比較了幾個學校的課程設置之后,我決定選北師大的歷史學專業,沒想到人家現在不招在職的研了,北師大的老師很好心地建議我去人大。折騰來折騰去,我終于在開課的前一天報了名。
不需要考慮未來的就業問題,可以完全憑自己的興趣選擇應該是在職學習的一個好處;但缺點就是需要在有限的專業(比如有很多專業是不招收在職研究生的)和學習時間上各種妥協。
雖然我選專業的時候完全沒考慮拿學位的難易問題,但上課之后有同學告訴我一個歷史專業的好處:將來考試的時候只考一科英語就行了。這算歪打正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