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 和管理碩士(Master)的異同點
MBA 的課程與管理碩士有很多相似之處,但MBA 的學習與實際結合得更多,學習中更強調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同學也更有經驗、更成熟。管理學碩士的培養方向是科研和教學,而 MBA 則強調實戰,通過系統的學習提升學生處理商業實踐中遇到的各種管理問題。簡單的理解,無非是兩個專業,一個偏理論,一個偏實踐。這是一個學科定位的差異,培養目標不同,對學生的要求自然也有差異。為什么討論差異呢?我想很多人還是需要將學業與自身的職業發展聯系起來的,差異明確,選擇也就清晰了。所以,我就從職業定位上談一談。
職業定位決定了專業的選擇。例如,如果職業方向是在商業環境和機構中,MBA 更適合;如果喜歡并有志于從事研究和教學方面的工作,那么管理碩士所打下的底子就更扎實,在這條路徑上,日后很可能還要讀博。說來簡單,現實選擇中卻有點難,主要是大多數人在本科畢業時并不清楚自己的發展方向。往往隨大流走,考研時髦我就考研,工作賺錢我就上班,但又患得患失。所以建議大家盡量規劃先行。可是,如果無法規劃在先,怎么辦呢?我的建議是先工作,邊工作邊定位。
什么時候讀 MBA ?什么時候讀
Master ?由于 MBA 大多要求一定的工作經驗,所以,通常本科畢業直接讀的就是管理學的 Master,而MBA 則是工作幾年后的考慮。當然,工作之后再讀管理方面的碩士之后再讀博士的也有,只是不太普遍。
但是,本科畢業不一定要馬上讀書。我建議大家先工作,進入社會,積累經驗,在實踐中為自己定位。你會發現這樣做的兩個明顯好處:第一,剛畢業時往往不清楚應該選擇哪個專業,盲目的投入是一種浪費;第二,無論未來選擇讀哪個專業,一定的工作經驗都是特別有益的儲備。
因此,22-25 歲這寶貴的幾年應該優先考慮用于實踐。最好找一家國際性的管理規范的公司,去學習、去體會、去定位,然后在工作了兩三年之后考慮進修的事,讀 MBA 或管理碩士。若讀MBA,選擇很多,可以脫產讀,也可以在職讀,可以在國內讀、也可以出國讀。這幾年的工作經驗加上 MBA 的提升會把你推到一個更好的起點和平臺上,有的人也實現了華麗的職業轉型。若選擇了管理碩士,過往積累的實戰經驗也會讓研究方向更清晰,對理論的理解更透徹,若教書育人,也會讓教學生動而豐富。所以,實踐打底在我看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然而,學習和實踐又是相輔相成,伴隨終生的。就像很多商界的成功人士也會從事教學,很多教授也會作為公司的智囊,參與到商業管理的實踐中去,然后又把現象梳理總結提煉,推進理論的研究,豐富教學的素材。
好的工作基礎能帶來好的學習機會嗎?
你會發現工作干得好,未來進入頂尖院校的機會也大。扎實、出色并與未來職業規劃相關聯的工作背景是所有頂尖院校選拔學生的重要指標之一,因為它是學生在 MBA 畢業后重回職場的競爭籌碼,是職業前景,也是錢景。特別出色的職業背景還可能為學生贏得獎學金,例如北大國際(BiMBA)設置的多項獎學金都考慮工作背景,從金額最高的“卓越精英獎”,到面向工作 3-5年的年輕人才的“未來之星獎”,還有針對特定行業的獎學金,例如“金融英才獎”等,就是用來鼓勵有好的職業背景、畢業后有很大發展潛力的申請人。
你還會發現,工作干得好,雇主也會挺你!BiMBA 的在職 MBA 學生可以說是再典型不過的例證。他們是一個活躍在跨國公司中的經理人群體,是企業的中堅力量,更是企業未來的領導者。由于當下的工作放不下,又要充電學習,于是就利用周末的時間來學習。他們的公司或老板對其讀 MBA 的計劃非常支持,有不少企業還會提供部分或全額學費、工作時間的彈性以及職業提升的空間。
這些實實在在的案例說明,一定的工作經驗是必要的,高質量的工作經歷更是有價值的,它必將帶給你驚喜。
出國還是在國內讀 MBA ?
這是我多年與申請人接觸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真是讓不少人舉棋不定。首先肯定的是有選擇總比沒選擇好,只是想不清楚就容易煩惱,選不好更會是一筆巨額投資的浪費,所以大家才格外慎重。其實,這仍然是個職業定位的問題,既有方向的維度,也有時機的把握。先說方向,如果 MBA 畢業后想在中國長期發展,那么可以優先考慮國內的 MBA。通常,想去國外讀書的動因在于尋求一個國際化的語言環境、國際化的視野、多元化的同學群體,如果你是這樣想,你完全可以考慮國內的 International MBA就是國際 MBA 項目。BiMBA 和中歐,就是這個類型辦學的開先河者,都是國際化方向的,但各有特色。其實,很多體制內的院校也陸續開設了國際班,有的項目也很有積淀,清華經管、北大光華、交大、復旦都有,選擇越來越多。而且,各家都在朝著國際一流去努力,都在探索自己的特色,都在關注學生的職業發展和校友的跟蹤服務,質量和口碑有目共睹。與十幾年前相比,教學水準與國際一流院校越加接近,有的項目已經是國際一流的水平,非常難得。
然而,與海外院校的不同,也是國內的 InternationalMBA 的比較優勢就是中國特色和中國網絡。在中國強勁的背景下這一點更突出,這也是他們能夠吸引海外一流人才來中國大陸讀 MBA 的競爭力所在。此外,國內的就業市場比較活躍,有實力的企業不惜重金、不拘一格選聘人才,畢業后的回報也高。好的 MBA 項目極其重視就業,為學生提供了一系列定制服務,也為學生就業提供了網絡和平臺,幫助學生獲得理想的投資回報。這也加強了國內學校的吸引力。當然,我們不能把問題絕對化,出國留學自身的好處,畢業后照樣可以回國發展,照樣可以發展得很好,但前提是什么,大家要想清楚。無論哪條路,各有利弊。只是這些年來,出現了一些新變化,有兩個變化大家有共識,一個是國內的就業市場活躍,意味著機會多;二是國內高品質的MBA 項目越來越多,選擇增加了。
出國還有個時機問題,因為要脫產去讀,年齡小一點更適合,職業上的機會成本不高,也更容易適應當地環境。當然,這也是個相對問題,大家結合自己的情況做決定。
脫產讀還是在職讀 MBA ?
這也是常見問題。脫產更適合工作在 3-6 年左右的人,不僅有利于轉型,而且為管理提升創造了可能。國內外都有較短的全日制項目,1年的,1.5年的,縮短了學生離開職場的周期。而且,全日制學習也是校園生活的充分體驗,BiMBA 的全日制班同學常跟我說,能夠在工作一段時間后重返校園,又是北大這樣的校園,朗潤園這樣的學習環境,可以說是一種享受。作為人生的一種體驗,美妙無比。他們快樂的學習經歷也是人生一段難忘的記憶。
比較而言,在職讀書就沒有那么愜意了。工作和學習兼顧,還要照顧家庭,幾乎沒有節假日,其強度和壓力可想而知。不過,一個值得的學習經歷足以抵消所有的壓力,也能調動一個人的潛力,時間管理方面的,壓力承受力,耐力等。BiMBA有位女同學笑言,讀MBA之前沒時間玩,也不會玩,讀書后,玩的時間反而多起來,因為班里和學校有很多活動。玩的伴也多了,同學們在一起,干什么都是開心的,在職場上拼殺了十來年的一群人重拾對生活的激情。所以,若是現在工作機會特別好,一時放不下,還是選擇在職MBA,邊學邊用,活學活用。通過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思路開闊了,很多工作中的問題迎刃而解,自己在公司或行業里面發展的路子也寬闊了許多。攻讀 MBA 項目的同學特別重視同學會是什么樣的人:是不是經驗豐富?是不是樂于分享?是不是有激情?是不是多元化?而當他們發現這里就有這樣一群人的時候,那種興奮難以用語言描述。所以說,再累也心甘情愿,因為值得擁有。
Mini 留學,有木有?
很多人沒有過海外留學的經歷,總覺得是個遺憾。可是,辭職去留學成本又很大,很難下決心。有沒有機會,既能不耽誤工作,又能短期出去學點東西,開拓視野?有沒有機會,既可以出去感受一下,又不要投入太多金錢?有沒有機會,既能夠出去開闊眼界,又能夠拿個過硬的證書,提升職場的競爭力?這樣的機會是有的。因為這正是MBA 學生和校友所關注的,MBA 項目能借助自己優勢的教育資源和海外網絡設計出好的課程來為他們增值。交換學習是一種方式,但是限制較多,更不適合在職 MBA 這個群體,同學們拿不出那么一大塊時間去交換。還有沒有其它創新方式?互認學分的合作類 MBA 項目可以滿足這一要求。此外,擁有和海外姐妹院校一起設計的既有趣又實用的海外短期游學課程,滿足學生和校友口味的多樣性,豐富 MBA 學員的國際化經驗。或者以國際考察的方式,每一年走訪不同的國家和區域市場,其間除了商務考察,還有與政要的對話,有歷史和文化相關的講座。
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國的走出去戰略,都意味著機遇。面對這個大趨勢,你準備好了嗎?
王欣女士簡介:
王欣女士(Daisy Wang),現任北大國際(BiMBA)助理院長兼招生與市場部主任,主管該院 MBA招生與市場工作。作為 MBA 教育資深從業者,她曾為來自全球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千位申請人提供職業咨詢和申請規劃,幫助他們破解職業定位和擇校過程中的迷惑,使其“選對商學院”,并獲得良好的投資回報和職業發展。她指導過的學生遍布世界 500 強企業。
王欣女士也深入參與了中國和美國、中國和歐洲商學院之間的合作交流和辦學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見解。在多年的國際商務旅行中,她走訪過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瑞士、比利時、日本、韓國、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等十幾個國家以及中國臺灣地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多年來通過與商學院同行、MBA 國際組織、MBA 申請人以及媒體的交流,她對全球化趨勢下商學院之間的跨國合作、商學院與企業的合作、人才國際化流動等有了更深入的認知與把握。王欣女士曾先后就讀于南開大學國際商學院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獲得南開大學管理學碩士學位和美國紐約福坦莫大學(Fordham University, NewYork)的 MBA 學位。
攻讀 MBA 學位的人數正在快速增長,但每個 MBA申請者都有清晰的定位嗎?選擇 MBA 還是管理碩士、出國讀還是國內讀、選擇脫產班還是在職班、又如何彌補沒有海外留學經歷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