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上旬,2013全國美術院校專業考試已基本結束。從各地傳來消息,今年很多靠“背題”、“押題”的考生撞不到大運了,各個美術院校幾乎不約而同地將考試方式以及考題內容作了改革。新穎的考題“蒙倒”了不少考生,如:中國美院圖媒專業的色彩題目,沒有了以往的瓶瓶罐罐,而是改成了雨傘、雨鞋、毛巾,造型專業則改畫彩色頭像;中央美院設計專業今年考的是“晨光下的室外一角”;湖北美院的色彩考題則是以牛皮紙為背景,寫生斗笠、草鞋和軍用書包;北京理工大學的素描更是出人意料:根據錢鐘書先生文章中的一段話,默寫一個有氣質的女青年。
其實,把考生考蒙的不是什么新奇的東西,而是我們平時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取材都來源于生活。但中國美院第一場色彩考試,居然就嚇跑了許多考生。據當時在考場監考的蘭菲老師表示,到第二場考試時,一個考場竟有十幾個考生沒來接著考。
革新考題源于對優質生源的渴求
目前,大多數考前培訓機構對學生真正的基礎能力培養并不重視,而是更多地偏重畫面的考試效果。考慮到考前培訓中的應試教學,由此,導致的整個藝考類生源整體素質有所下降。中國美院基礎部主任曹曉陽表示,考題變化其實是學校發出的一種信號,希望告訴大家美術學院對專業基礎的價值導向。同時也是希望社會各個考試培訓機構能夠真正地為考生著想,真正地從專業基礎的需要出發來培訓學生,而不只是針對考試題目來做相對應試的教學。
近兩年,中國美院每年都有八九萬人次的報名人數,在曹曉陽看來,美院的要求和考試方式其實也在告訴大家,考美院應該越來越理性。美院更多的是需要有扎扎實實的基本功學生。然而,扎實的基本功一定是通過良好的手段訓練出來的,同時需要學生真正地熱愛藝術,并投入其中。他認為,這可能也是對國內整個考前教育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提示,相信考前班也會隨著高校的需求實現一個自我升級。
各大美術院校在考試方法上不期而至的改變,也許并不是一個偶然,是學院更加清晰需要什么樣的學生。
當然,我們也不能把考題的改變看成是考前培訓和高校需求之間玩的“貓捉老鼠”游戲。因為學生永遠是無辜的,他們有受良好教育的權利。有些考前培訓機構需要對自我進行反思,因為從事這些行當的人曾經也在藝術院校,曾經也有藝術理想。他們應該不只是對利益,對升學指標的角逐。
湖北美術學院副院長陳孟昕則認為,今年的考題雖有了不小的變化,但革新力度還不夠。他認為一個比較好的美術教育體制,招生體制是既能考出學生創造力,同時兼顧基本功的方式,因為作為藝術家最終需要創造性。他希望今后的考試方法更加豐富多彩,建立在符合美術教育規律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更好的方式。
如果把這種改變看成是一個契機,那應該是高校和考前培訓以及社會整體的公共藝術教育更好對接的契機。
考題革新更利于優秀者脫穎而出
今年考題的變化,也讓一部分有藝術天賦的學生脫穎而出。曹曉陽表示,他在評卷過程中已經深深感受到了這一點。“比如今年的速寫考試,考的是臨摹大師作品。我們知道臨摹是藝術起步階段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我們臨摹的方式,可以看到一個學生造型能力,觀察力,對形的控制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敏感性。這些東西在臨摹上更加明顯地呈現出來,也會讓真正擁有這些天賦的考生脫穎而出。”
中央美院設計專業的陳老師,在這現象背后,有更深的解讀。他強調,考基本功這一點并沒有錯,因為央美設計學院經過了近10年強調創意的考試方式,現在開始回歸以造型基礎為內核的招生標準,只在一個科目中對考生思維和眼界提出要求。在教學中發現,在本科招生階段強調創意其實無意義,基本功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好的學生后勁很足,上大學后才是教他們觀念和創意。
今年,天津美院的考題雖沒有太大的變化,但也一直圍繞著如何檢驗學生的基本功、表現能力來展開的。天津美院教務處長喻見十表示,高校關心的是自己學術發展的走向問題,我們大學階段的教育一直是我們所有高校在共同面對的、共同努力的。明年,天津美院在考試內容上也將作一些改變,但是內容更換始終基于學校的傳統,圍繞著造型的表現能力來展開。
藝術人才的判斷很難通過一次考試來判斷,就像用考試來判斷誰是大師,誰是庸才一樣。任何方式都不可能盡善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