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各地相繼出臺高考改革方案,涉及語、數、外各學科,引發媒體評論、網上熱議。
上海市首批特級教師周繼光曾多次參加上海市中考數學卷命題和審題,并先后參加全國初中數學教學大綱、上海市數學課程標準的制訂和上海市初中數學教材的編寫,在他看來,高考應當真正成為中學教學的“指揮棒”,積極引導各科教學講規律、走正道,把廣大師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
——編者
“奧味十足”的數學讓學生飽受煎熬
“數學滾出高考”這類言論雖不堪一駁,但它出自我們基礎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之口(網友都曾是中小學生),我們就不能不認真傾聽。這些網友大多已離開中學,有的已大學畢業,有的已走上工作崗位,他們對數學的認識與國家制定的現行中小學課程標準中規定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求之間竟存在如此大的差異,我們不得不研究這個落差是怎么形成的。學了十二年數學的學生為什么在參加高考幾年、十幾年后還會對數學如此憎恨和厭惡?教育工作者對此應當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實質,找出其癥結。
應當看到,近二三十年來,中小學數學教材內容“增得多、減得少”,難度在不斷加大,習題的配置也存在問題,加上不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丟開課本,為了在高考中獲得高分而不得已把學生推向題海,這樣的教學讓越來越多的學生感受不到數學的內在美,反而覺得數學沒趣、沒用,甚至怨氣沖天。
如此看來,我們在反思高考評價制度的同時,更應反思我們的數學教學。一個學生辛辛苦苦學了十二年數學,受盡茫茫題海的煎熬,歷經無數次考試的折磨,即使課本的內容都看懂了,課本的習題都會做了,仍然對付不了高考試卷中“奧味十足”的題目,學生的切膚之痛難道不值得我們這些教師從教學理念到教學方法上反省一下嗎?
我認為,高考要從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高度和選拔各類人才的需要出發,和課程教材改革同步進行,脫離課程教材改革,高考改革是不可能取得真正實效的。有關部門在進行高考制度設計時,首先要從實際出發,對現行課程標準的落實情況開展調查研究,聽聽廣大師生對現行教材的意見,組織力量到基層學校去考察高三畢業班的復習教學,分析近幾年各地高考命題的現狀,從中找出癥結所在。目前對高考命題是否存在偏離課程標準和課本要求的傾向眾說紛紜,而有了深入實際的調查分析,對此做出實事求是的結論就不難了。
高考改革不能停留在淺層次
教育改革要穩步推進,高考改革是攻堅戰之一。近期,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在聽取各方意見后陸續出臺高考方案,對考試科目的增減和各科分值的升降等出臺一些具體措施,作為新一輪高考改革序曲,應當受到歡迎和支持。然而,高考改革不能停留在這樣的淺層次,僅做些小改小革的形式文章,而應當結合中學教育的實際,著重在高考的內容和方法上進行改革,在確定各學科“考什么”和“怎么考”時,首先要深入研究考和教的關系。
我認為,教的內容不一定都要考,考試的內容一定要突出重點。需要注意的是,考試的內容一定要在教學的范圍內,不能沒有邊際,課程標準應當成為高考命題的唯一依據。這幾年高考數學命題提出“能力立意”,指導思想是正確的,但在具體操作中時有偏差,往往給出超綱題制造借口,應當引起高度注意,并加以切實改進。
高考應當真正成為中學教學的“指揮棒”,積極引導各科教學講規律、走正道,把廣大師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高考在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攻堅戰中要發揮積極作用。
此外,高考還要深入研究如何有利于人才培養和選拔,力求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目前網上對文科考生該不該考數學和怎樣考,爭議較大,對文理科和藝術類的高考科目和考試要求如何區別對待尚有不同意見,這個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多年參與數學高考命題、審題和高考閱卷抽查工作的華東師大鄒一心教授說:“對文科數學試卷雖有過探討,但還不夠深入。現在看來,文科數學試卷僅比理科試卷少個把題目是不夠的。”他認為,無論試題的內容形式,包括題型、題量,高考文科卷都需要動大手術,力求做到讓文科考生喜聞樂見,感覺數學對文科生的發展也非常有用,這是一個很值得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