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別好奇那些炮轟 “英語熱”的人,自己的孩子是否學英語。所謂“全民學英語”,不過是“全民”的選擇。越來越多的家長通過切身經驗認識到英語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角色,希望早早開始。幼兒教育尚未納入義務教育制度中,幼兒園開設外語必修課,恐怕也是為了滿足家長們的要求。至于幼兒園學外語“違背了孩子的天性和接受能力”,這種說法更是缺乏常識。誰都知道,學外語越早開始學得越快。雙語的孩子往往一生在語言上有優勢,他們不僅第二語言好,甚至學第三語言時也更快。
家長們大多是過來人,對于從中文能學到什么、從英文能學到什么,都清清楚楚。跳出帶“中”字號的學科,外語特別是英語就成為了專業發展之必須,很少有人能繞得過去。當一個學科重要的學術論文都是外文的時,哪個嚴肅的科系能不要求自己的教授和學生至少掌握一門外語?這也怪不得,當前一些重點院校在進行自主招生考試時,沒有將語文列為考試科目,但不分文理都必須進行英語、數學考試。
這種對英語的強調,只會隨著全球化愈演愈烈。要知道,高等教育是全球化最為徹底的領域。最近“大規模網絡公開課程”的出現,更是將這種全球化發展到極致。如今,世界一流大學搬到網絡上的課程包羅萬象,足以構成一個非常有實力的大學。這些課程多為世界一流學者執教,往往還有助教,作業有人改,有非常活躍的課堂討論。如果單從求知的角度看,即使中國現有的精英大學再組成一個“西南聯大”,也難以與這些網絡公開課抗衡。中國人完全可以免費地享受這樣的教育。問題是,這些課程主要是用英文,學生的英文必須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才有吸收這些課程的能力。
“大規模網絡公開課程”近兩年成為美國媒體的持續熱點。而在中國,其意義則遠遠被低估。 《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撰文生動描述了 “大規模網絡公開課程”的發展勢頭:2012年4月,兩位斯坦福計算機科學教授DaphneKoller和AndrewNg創辦了網絡課程公司Coursera,5月時就提供38門課,有30萬學生。7個月后,即2013年初,這家公司開出214門課,有240萬學生。當然,這家公司是數家探索贏利模式的公司之一。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剛剛合建的edX,則遵循著免費的服務模式。其第一門課程,麻省理工學院的“電路入門”,就已經吸引15.5萬世界各地的學生。一門網絡課程的學生,往往超過了一個大學的學生總量數倍甚至數十倍。而這僅僅是個開始。未來幾年,這個數字恐怕會呈幾何級的擴張,使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圍內做到有教無類。
眾所周知,未來的國際競爭是知識競爭。“大規模網絡公開課程”又使英語成為知識競爭的重要手段。香港、新加坡這些說英語的亞洲地區,過去的經濟起飛就大大受益于英語,今后的優勢會更大。日本、韓國也都有比較成系統的英語學校。中國還剛剛開始,優勢不大。在我看來,有必要制定系統的英語戰略,建設一個“大規模網絡公開課程”的接收終端。如果中國能夠有效地利用這些網絡課程,這些網絡課程所能提供的教育,恐怕要超過目前人們的想象,形成一種“人人可上常春藤”的局面。而這一切都是免費的!放過這種唾手可得的資源,想必不是提升自己國際競爭力的正確態度。
可見,現在遠非叫停“全民學英語”的時候,而是要迎接新一輪的英語熱。英語不是學不學的問題,而是怎么學的問題。特別是在制度上,更有許多漏洞要補。國內傳統的英語教學缺乏效果,本應該靠引進人才來補救。可惜,目前公立學校的英語外教很少。私營英語教學機構所雇傭的外教,往往持旅游簽證來華,實際上是 “非法打工”,只能按小時掙錢,工作缺乏穩定感,許多優秀教師望而卻步。有實力的英語教學機構即使想長期聘用高質量的教師,在為其辦工作簽證時也面臨著繁瑣的程序而力不從心。總之,在引進外教、強化中小學的英語教學等方面,我們還有繼續提升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