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全面發展,有越來越的高校開設網絡教育,以后坐在家里上名校將不再是一種可能。據在職研究生網獲悉時下,正值國內各地高考錄取的關鍵時刻,正當有許多考生為幾分之差而無緣名牌大學懊惱時,日前,上海兩所名校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與全球最大的在線課程平臺Coursera簽約,兩校將面向全球提供多門中、英文精品網絡課程。不僅如此,北京大學校長王恩哥在畢業典禮致辭中也提到,北大加入了edX項目,將最優秀的課程放在網絡上,讓全世界有志于學習的人,都能平等而自由地享受北大豐富的學術資源,通過知識傳播讓更多的普通民眾受益。
輿論就此稱,這意味著,只要擁有電腦和網絡,撥動鼠標,任何人都能在線上北大、上復旦、讀交大,甚至哈佛、耶魯之類的世界一流名校亦不在話下。于是,有考生在網上調侃,“有了慕課(英文簡稱MOOCs,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我們還需要考名校嗎?”類似的觀點,其實早在多年前比爾·蓋茨就曾提到過。他認為,在不久的將來,年輕人將不必去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完全可以在網上自學。他說,“五年以后,你將可以在網上免費獲取世界上最好的課程,且這些課程比任何一個單獨大學提供的課程都要好。”
從開放在線課程的發展趨勢看,蓋茨的預言似乎在逐漸變為現實,可是,在線上名校,卻沒有變為更多人的選擇,反而是“名校情結”更為嚴重。在今年高考成績公布后,有學生就因成績不理想,沒有達到本科線,或者不能被心儀的名校錄取而自殺,按照在線上名校的理論,他們完全不必走高考這條路就可輕松上名校,可為何他們沒有想到呢?也許是他們不知道有這種求學的路徑,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對于在線上大學,我國的教育制度、人才評價體系均不支持,通過考試上大學獲得文憑,是被社會認可的幾乎唯一的成才模式。
學生可以在線學習網課,但學分被承認嗎?達到一定學分可以獲得學校的文憑嗎?這必然是學習者關心的一大問題。也許有人指出,學習不要太功利。然而,在我國功利的教育環境中,如果學習不能獲得學分,進而獲得文憑,有多少人會堅持學習下去?一個事實是,網絡公開課出現后,在我國曾一度出現熱潮,可跟蹤調查發現,這股熱潮并沒有持續多久。這和讀書價值觀有關,而讀書價值觀又與人才評價體系有關。在我國的升學教育模式中,學習成了升學的工具。在這種情況下,在線課程要引起受教育者的關注,必須和現實相結合,這就是應該給予網絡學習相應的學分,累積到一定學分可獲得學位。
而進一步的問題是,這樣的學習究竟有多大的含金量,會不會變為變相買賣文憑。——從本世紀初起,我國網絡教育發展迅猛,但隨之就遭遇教育質量和販賣文憑的質疑。以至于教育部門明確提出網絡教育屬于繼續教育范疇,并劃分計劃內招生和計劃外招生的界限,告訴受教育者網絡教育屬于計劃外招生,所獲學歷和全日制計劃內招生的學生不同。“正規”的網絡教育都是如此,這就不用提靠受教育者自覺學習的在線課程學習了。
說到底,癥結還是“文憑問題”,這也是造成功利讀書價值觀的根本所在。如果我國打破國家承認學歷體系,變為學校自主招生、自主教育、自授學位文憑,那么,學校會根據學生選擇在線課程學習的情況,結合本校的質量標準,給予在線學習者學分并授予文憑,至于文憑的含金量如何,完全由專業機構認證,這就把在線上名校變為一種現實可能。更重要的是,當國家承認學歷體系打破后,人才評價體系也就破除了“唯學歷論”,讀書的價值也就從追求一紙文憑,變為關注教育本身的價值。在這種情況下,能不能通過考試進入名校,真不是什么事,因為學習的資源、學習的機會就在身邊,提高自身能力與素質的途徑變得多元。這將是所有學習者的春天,也將是在線課程快速生長的春天。
這不意味著學習就是“輕松”的,它要求每個學習者必須付出努力、持之以恒,即便在美國,在校課程資源豐富,學校自主授予學位,可真正能堅持讀完在線課程的也不多,斯坦福大學提供的人工智能課程吸引了16萬注冊學生,但僅有20%多的學生完成了課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在線開放課程也有近16萬人注冊,但實際完成課程的只有7157人。這么低的完成率,一則體現了在線課程的質量要求,再就是提醒所有學習者,書山有路勤為徑,傳統學習如此,在線學習也是如此。如需了解更多相關問題可登陸網站查看,有任何報考問題可直接和在職研究生網在線老師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