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是由原北京經濟學院和原北京財貿學院于1995年6月合并而成的經濟管理類綜合性高等學府,是北京市市屬重點大學。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前身——原北京經濟學院和原北京財貿學院的建校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
北京經濟學院的發展史
解放后,在新中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的前期,即195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部為了提高勞動干部的政治和業務水平,以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經中央財委批準,建立了北京勞動干部學校,同時還建立了勞動部北京實驗工人技術學校(校址同在朝陽區紅廟)。學校教師來自勞動部、二機部和國內多所大學,有北大、清華、西安交大、華東師大等。勞動干部學校設置勞動經濟、勞動保護和鍋爐檢驗三個班,在全國各省市招收調干生。于1956年2月正式開學上課。學校辦學條件雖然簡陋,但是卻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1957年1月,在第一屆學員畢業之際,毛澤東、劉少奇、陳云、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中南海親切接見了全校師生員工;1957年6月,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陳云、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在中南海第二次接見我校教師和勞動保護訓練班的畢業生。這在高校發展史上是罕見的。
1958年10月,經勞動部黨組研究,報請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劉少奇同志批準,將北京勞動干部學校與北京實驗工人技術學校合并,升格為北京勞動學院。學院設勞動經濟系、勞動保護系,并為二機部代設機械系和熱能動力系。
1963年春,國家物資總局(后改為物資部)根據劉少奇主席“要辦一所培養‘識貨工程師’的高等學校”的指示精神,經協商,將勞動學院接著辦,勞動經濟系與勞動保護系保留并繼續發展,增設物資管理系,校名改為北京經濟學院。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院教職員工和學生被下放到河南息縣五七干校參加勞動。
1974年春,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將原北京經濟學院、原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等4個管理類的系(1978年人大復校時退出)、北京工商管理專科學校三個學校合并,歸北京市領導,校名仍為北京經濟學院。學院設置8個系科,即勞動經濟系、勞動保護系、物資管理系、工業經濟系、財政貿易系、政治經濟系、會計系、統計系等。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北京經濟學院各系科面向北京市全面招生。
1977年以后,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原北京經濟學院各方面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1986年北京市把經濟學院列為市屬重點學校。
同時,圖書館工作、后勤工作、校園建設、學生工作都得到了全面發展。
學科和專業設置更加合理 — 學院以面向首都、面向實際、面向基層,為國家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開拓精神的現代經濟管理人才為宗旨,調整了學科設置。在重視基礎學科建設的同時,增設了新興技術與交叉應用學科專業,發展成為擁有社會科學、管理科學、技術科學即文、理、工結合,以培養應用型、管理型人才為主的綜合性財經院校。學院設有8個系、14個專業、10個碩士學位授予點、2個研究所(經濟研究所、人口經濟研究所)和成人教育部及密云大專部。
學院教學科研隊伍得到了充實— 逐步引進了一批碩士、博士、專家學者來校任教,包括全國著名經濟學家付筑夫教授、著名人口學專家孫敬之教授、享譽國內外的著名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羅元錚教授等。20世紀90年代初期,教師隊伍中已擁有教授、副教授151人,講師184人。
教育教學設施得到了擴展 — 新教學樓、圖書館樓、辦公樓先后落成并投入使用,建立了計算機中心、電化教育中心,實習工廠和各種實驗室也得到了相應發展,教學硬件條件得到了普遍改善。
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從原來只招收本科生的學校發展成為既招收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又招收大專生、函授生、師資班、留學生等辦學形式比較齊全的綜合性大學。
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教師們編寫出版了大量新教材和專著,發表了大量論文,科研水平和教學質量得到了全面提高。1979年至1992年出版論著250部、教材973部、譯著119部、辭書手冊等603種,發表論文2638篇、譯文433篇。承擔國家、有關部委、北京市科研課題107項、聯合國人口基金項目5項、國際合作項目12項、其他項目109項。
為了推動學術交流和加強教材出版,學院建立了“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創辦了《經濟與管理研究》和《人口與經濟》等學術性刊物,面向全國發行,受到讀者廣泛好評,多次被評為全國和北京市優秀期刊,擴大了學院的影響。
學院實行開放式辦學,積極開展國際友好往來和學術交流,到90年代初期,學院已經與美國、日本、及歐洲一些國家的多所大學建立了校際關系,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團體和學者來院訪問和講學,并先后接納外國留學生200余人,在國外建立了良好的聲譽。
北京財貿學院的發展歷史
新中國成立不久,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大批財經干部和專業人才。從1951年起,北京市委選派了一批從戰爭年代鍛煉出來的革命干部到財貿戰線擔任領導并創辦了銀行、商業、供銷、糧食等各類干部學校和訓練班。1958年6月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將6所干校和銀行訓練班合并為北京財政貿易干部學校。學校由市政府直接領導,北京市副市長程宏毅任校管委會主任。毛澤東同志的秘書田家英、紅旗雜志社主編蘇星、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衛興華和北京市副市長王純等都曾親臨學校授課。
1960年根據程宏毅副市長的指示,在北京財政貿易干部學校成立中專部,即北京財貿學校。學校設置財政、銀行、商業企業、外貿、商品學專業。并從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北京外貿學院、北京師范大學調入30多名教授、講師和中青年骨干,充實師資隊伍,著手籌辦北京財貿學院。1962年北京財貿學校獨立辦學,隸屬北京市委財貿部領導,黨的關系由市委大學工作部負責。辦學十年,培養了中專畢業生4000余人,其中不少人擔任了北京市司局級領導職務和大型商場的高管。1973年北京市委決定將“文革”期間解散的北京財貿學校重新恢復,更名為:北京財經學校,學校設置商業經濟、工業經濟、財政、金融專業。1974年從中央財金學院調入兩批教學骨干和管理干部。1976年重新恢復北京財貿學校的名稱,在市委財貿部的主持下重新籌建北京財貿學院。
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北京財貿學院。先設置財政、金融、商業經濟三個專業,預定規模為2000人,當年招收了第一批本科生。北京財貿學院建立后,自強不息,努力開拓。
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三個專業的基礎上,又開辦了社會急需的新專業或專門化。如1981年的工商行政管理專業、1986年的保險管理專業、經濟法專業、國際信貸與投資專門化、1987年的國際市場營銷專門化(后改為國際貿易專業),1993年的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我校是全國最早設立該專業的五所院校之一)、廣告學專業。受到考生和用人單位的歡迎。截止到1993年總共設置了9個專業、10個專門化,形成了傳統專業與新興專業并舉,大專業與多方向相結合的格局。
學院重視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1985年實行了有指導的學分制,增開了選修課。1989年選修課由1978年的10門增加到160門。
學院從1992年實行主輔修制,大力培養復合型人才。開設的輔修專業有金融專業(含國際信貸與投資)、貿易經濟專業(含國際市場營銷)、會計學專業、經濟法專業。試點中,參加輔修的學生占了1992級學生的51.4%,增加了學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適應能力。
學院重視校風、學風、考風建設,以院系干部的好作風、教師的好教風來促進學生的好學風、好考風。我們確定的校風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豐富扎實的科學技術知識,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我們確定的學風是:勤奮、嚴謹、求實、創新。1993年10月15日,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同志還專門為我校題寫了學風的8個大字。
學院重視實踐教學,從1985年起將實踐教學納入教學計劃,從1986年起始終不渝地實行第三小學期的教學制度。僅在1986—1991年的5年中,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就達9000人次,教師達500人次。我們還加強了實驗室的建設,增加了課內的實踐環節。90年代初我們建立了北京地區高校的第一個金融股票模擬市場,受到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支持。
圍繞教學的需要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出版了全國第一套工商行政管理和房地產經營管理系列教材,為全國十幾所院校所采用。我院教授主持編寫了有西南聯大、中央財大、武漢大學等高校參加的《農業保險》等教材,這是我國第一本權威的農業保險教材。從1986年到1991年,我院完成的科研項目1250個,達3800多萬字,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的36項。從1986年起,我院還招收了金融、會計、房地產經濟專業的研究生。1992年我院校內外的史學家舉辦了《中國近代史系列講座》,河北廊坊盧村農民樂團還演出了1900年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祝捷樂章《神團頌》,激揚了師生的愛國主義熱情,使他們又受到一次深刻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我院形成了自己的辦學思想、傳統和辦學特色。
為了“走出胡同辦大學”,在時任國家教委副主任的彭佩云、人民銀行行長陳慕華以及國家稅務總局局長金鑫、國家審計署副審計長李金華的關懷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88年把占地16.5畝、建筑面積僅有14000平方米的棗林前街68號院內的校舍出讓給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取得出讓金4500萬元。全校1200名本科生、700名教職工,攜帶上千噸的辦學設備、32萬冊圖書,遷址到遠郊房山縣竇店87403部隊的軍營辦學。把部隊低矮的抗震棚改造成教室,養雞場改為圖書館、閱覽室。教工日行百公里上下班,學生乘火車上學。歷經3年,行程45萬多公里(相當地球赤道11圈半),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在沒有增加國家一分錢投資的條件下,換來了地處豐臺區花鄉占地236.5畝、擁有4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的現代化的校園,使辦學條件在市屬院校名列前茅。這是全院領導與師生同甘共苦、遵照市領導“多困興學”的指示,努力奮斗的結果,這就為學院的長遠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這是北京財貿學院全體師生員工對北京市高等教育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它也為“走出胡同辦大學”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驗。
原北京經濟學院和原北京財貿學院自1995年合并成立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以來,成績斐然,令人矚目。學校現設有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醫學七大學科,設有工商管理、會計、財政、金融、經濟、勞動經濟、安全工程與環境、人文、成人教育、對外文化交流等14個學院和系。本科教育設有33個全日制教育專業,研究生教育設有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勞動經濟學等二級學科博士點,28個碩士點,MBA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和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目前,全校在籍學生19500余人,其中研究生1380余人,全日制本科生9100余人,專科生580人,來自5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300人,成人夜大、函授生8100余人。
經過50年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上下求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已經成為以經濟學、管理學為重要特色和突出優勢的現代化多科性財經大學,成為北京市乃至全國培養經世濟民之才,造就國家社會棟梁的搖籃。現在,我校全體師生員工正在為把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辦成全國一流的財經院校而共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