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青年報記者發現,有考研培訓機構在其官方網站上打出“保過”宣傳,開出10多萬元乃至20多萬元的高價。記者經過暗訪發現,這些高價背后的承諾是,如果考生通過初試就能夠一勞永逸,由機構動用“資源”和“關系”,能“百分百保證”通過院校的復試。甚至有機構表示,可以直接向北大、清華等知名高校“要名額”。對于考研機構的這些說法,相關高校的有關負責人堅決否認。
從整個報道來看,用很大的篇幅講訴了記者與海文考研和跨考考研內部工作人員的對話,從對話中,一方面是開出高價,另一方面是保證只要過了初試就可以無風險通過復試。這其中的中心環節就是所謂的“內部關系”,包括高校研招辦負責人的聯系和承諾,這樣導師考核的重要性就下降;內部資料會壓中考題,有點類似于泄題的因素,雖然不是那么明顯;幫助在省級期刊上發表論文,占據優勢;直接向高校要名額,而且其中信誓旦旦地說已經向北大要了三個名額,再要得加錢。
這一系列豐厚條件的開出,引起了筆者的觸動。有錢者可以通過這一渠道占據很大優勢,而無錢者在面對這種潛在的不平衡卻只能無能為力。報道的最后是北大工作人員的澄清,與考研機構所謂的“內部關系”劃清界限,而通觀整篇報道和整個調查過程,其中涉及到簽訂協議、高價交易、全國知名考研培訓班等因素,淺層次地看,既然簽訂了協議,而且一方是正規機構就構成了法律效力,具體條文肯定不會涉及非法內容。高價交易的很大一部分支出的為了“走關系”這其中涉及到內部操作問題,在中國“關系”這個詞本來就很朦朧。海文考研和跨考考研作為全國知名考研培訓機構做了這些難道只是為了宣傳需要而沒有一點實質性的東西?
海文有“全程全保封閉式課程” 收費12.98萬元,跨考教育在官網中就有“898所院校內部核心資源”、“高校合作、私密人脈、內部信息專屬提供”和“由100所985、211院校研究生院組成的考研智囊團”,這樣堂而皇之的保證難道只是虛假宣傳?如果真是這樣,這些機構如何能在全國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力并一直蓬勃發展。
這一事件的報道涉及到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一是教育公平,考研作為本科深造的途徑吸引力巨大,2013年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就有180萬,如此廣泛的群體造就了商機,同樣也在滋生不和諧因素??佳胁煌诟呖家驗楦呖汲煽儧Q定了學校,而考研除了最初的筆試還有復試,即使筆試過了也可能在復試遭到淘汰。而復試的取決因素落在高校本身,這其中有嚴格的規章制度,但是也會滲入個人的主導作用。除了導師的選擇,高校領導在這一選擇中充當什么角色成為這一報道的重要因素,如果行政可以干預導師選擇權,那金錢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干預行政本身,這樣就牽扯出教育公平的大問題。
高校深造本身的目的是培養專業人才,導師選擇學生是因為其專業素質和科研能力,外在其他因素的干擾一方面阻礙教育公平,另一方面也并不利于高校自身的發展。經濟的不平等造成權利的不平等是威脅社會穩定的因素,事件的真相揭露肯定會牽扯到很大的利益群體,但是如果任由其滋生總會因為某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戕害處于弱勢的學生。
這樣就牽扯出另一個問題:腐敗。高校研招辦及所謂的“說得上話的人”和考研機構有什么貓膩在整個報道中顯得很滑稽。一方面全國知名考研培訓班聲稱自己能動用這層關系,而且是以錢為中介,另一方面高校又打死不承認,搬出相關規定與其劃清界限。這樣一種存在關系存在了這么多年,高校或相關教育部門沒有打壓,考研機構也沒有收斂,考生也習以為常,可怕的是這種非常態的模式被常態化地接受。當然腐敗問題需要相關的執法部門介入,腐敗問題存在與否不能妄下定論,但是滋生腐敗的潛在因素和條件的確存在,杜絕腐敗本身需要個人的覺悟,制度的監管,法律的嚴懲。杜絕腐敗本身也是在維護教育公平。
2014年繼續會有上百萬的考生報名,走上考場,也會有一部分人進入復試面對又一輪競爭,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希望不要被一層疑霧遮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