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鈴鈴……”鈴聲響到第三遍,她終于伸出手按掉鬧鐘,準備起床。這時是清晨6時30分。為了早晨能按時起床,張文清特意買了一個“大嗓門”的鬧鐘。鬧鐘每隔5分鐘響一次。她這才能掙扎著爬起來。一年的工作經歷,讓張文清養成了晚睡晚起的壞習慣,突然“潛心向學”,讓她有點不適應,所以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張文清說。
本來她在西三旗的公司那邊租了房,冬暖夏涼,離單位近,價格也不算貴。為了考研她搬到了北京師范大學這邊,以同樣的價錢只租到了一個小小的單間。“學區房就是貴,也不知道我研究生畢業后能不能找一份好工作,買個學區房。”張文清自嘲著。為了學習,她還找了一張校園卡。“我想集中一個月去圖書館看書,順便提前體驗一下師大的食堂。”張文清想考師大的文藝學。在她看來,這個專業是文學院的“招牌專業”,需要博覽群書。師大的圖書館就成了她眼中的“金庫”。“我想趁這個機會把市面上買不到的書和資料都讀了。”有了這個目標,張文清每天樂此不疲地從圖書館一開門就進去,圖書館關門時才慢騰騰地離開。
張文清是個愛看書的女孩子,用她的話來說,從小一扎進書堆里就拔不出來。高考報志愿時本以為報編輯出版學將來會和文學“打交道”,但大學的學習讓她感覺離夢想漸行漸遠。從北京印刷學院畢業后,她甚至都沒找本專業的工作,直接應聘了一個公司的行政人員。“其實日子過得挺滋潤的,自給自足,平平淡淡。但時間久了就覺得缺點什么。”張文清指指自己的心,她說,夢想這東西真的很奇怪,有時候你越想忘記它,它就在你心中鬧得動靜兒越大,最終讓你什么都做不下去,就想著為它拼一下。
環視張文清的屋子,這間小屋子小到只能放一張床和一張小桌子,估計是用書房改造而成的。但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條:生活用品都羅列在床頭柜上,墻上還貼著一個個小便簽,上邊寫有去圖書館要借的書籍,也有每天要查閱到的書目,還有每天的學習計劃。單人床上,書就占了一半的空間。記者打趣:“你每天都抱著書入睡啊?”張文清笑笑說:“那自然,書中自有黃金屋嘛!”
“你把工作辭了,怎么負擔現在的房租?”記者問。“我上了一年班,也攢了些錢,先花自己的積蓄,不夠了再向爸媽尋求支援。”“還是考不上怎么辦?”“想過啊,可是再不考研我們就老啦!”記者知道,張文清雖表面上風輕云淡,但心里早已是“波濤洶涌”。
記者從學院路高校周邊的房屋中介了解到,每年一到暑假,學校周圍的房子就會比天氣還“熱”。除了每年的畢業生,找學區房的大都是研考生。對于這些研考生來說,“蝸居”多小他們都不在乎。在“蝸居”里生活的他們,就如小小的蝸牛,“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點乘著葉片往前飛,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重重的殼裹著輕輕的仰望,任風吹干流過的淚和汗,總有一天他們有屬于他們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