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人讀研的出發點不盡相同,不能完全用“值不值”來衡量。
日前,湖北某名校一名女研究生找工作面試時,發現自己竟然不敵非名校的本科生。無奈之下,修改簡歷,只寫本科學歷。這個現象,英語里叫“overqualified(資歷過高)”。新東方的徐小平老師曾將其譯為“過立廢”,此譯法之殘酷,僅次于現實。
此事的發生,恰逢研究生就業“倒掛”和“讀研貶值說”在網上流傳。出現此類問題,倒未必要理解為“讀研不值錢”,而是當下用人單位漸趨理性,層次逐漸清晰,對高學歷泡沫有所擠壓。
以往,一些用人單位招聘時,一度盲目重視高學歷和名校。一些剛剛創立的企業,自己的八字都還沒有一撇,卻在招聘中堂而皇之地要求應聘者必須是名校研究生。很多研究生沖著這些要求奔去,結果發現自己成了用人單位的擺設,或是備用的“儲備”人才。
就業市場總是瞬息萬變,就職后若長期閑置,很多人會選擇離開,從而造成過高流動率。“高層次”人才招進來留不住,企業主聘用政策勢必調整,復歸平常,這是好事。多長的手臂就穿多長的袖子,因需招聘——這對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本人,都不構成浪費。
與之相關的是,許多高校的研究生專業設置,也有泡沫可擠。筆者比較熟悉的翻譯碩士專業,上世紀90年代屈指可數。而現在,一些工科學校都開設了該專業,讓人匪夷所思。與此同時,市場上的翻譯反倒水準下降,與專業的遍地開花情形不協調。這種浮躁的教與學,造成了很大的浪費。
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不乏許多人把學歷“更上一層樓”,當成改進就業機會的唯一辦法,而未必真有興趣在某一個專業里深入發展。而研究生,顧名思義,本有“研究”的一層內涵。理想狀況下,就讀的人應對某一專業有真正的興趣,有志于深入學習,在專業上有所造就,甚至可能繼續讀博士。讀研的兩三年是很寶貴的一段青春年華,畢業時世異時移,當初瞄準的職業,已不是過去的境況,與自己所學無從匹配,未免更多失望。
然而,我又想,新聞所依據的是個案,而不是更大的樣本,無需據此宣揚“讀研無用”的論調。一些自降身價才能去爭的工作,可能本不值一爭。只是剛畢業的學生,資源匱乏,恐慌之下,什么工作都去找。
從統計學上看,應該是學歷越高,平均工資越高。比如在美國,美國統計局2011年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博士生年薪的中間值為73575美元,碩士生為53716美元,本科生為42783美元,其間還是存在差距的。不知國內的統計是否類似,如果市場正常,相信也會有類似差距存在。再者,僅從經濟效益上看,不同行業的需求不盡相同。
有些專業讀不讀研究生,僅從就業上看,恐怕沒有什么兩樣,但是有很多專業,還是需要在專業里深造,才可能在職業發展中有后勁。比如醫學,多半情況下還是多鉆研為好,除非有著豐富實踐經驗。很多職業,需要有一定“應用研究”的能力,去解決行業和職業中日新月異的問題。不同行業的回報也不大一樣。比如在美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這些專業,碩士的“性價比”就比較高。
各人讀研的出發點不盡相同,不能完全用“值不值”來衡量。最為關鍵的是不要盲目跟風。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沒必要把讀書當成一場豪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