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T考試所考察的內容是很多的,考生應該要記得東西也是很多的,而現在離十月份的GCT考試也已經沒有多長時間了,所以考生一定要加緊復習了。語文是GCT考試中的重點,很多考生認為這個科目不太重要,所以經常忘記備考,這樣就導致考生的最終成績比較差,所以考生對語文進行針對性復習還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就是對于在職研究生網對GCT語文常考名句的匯總,希望可以幫助考生。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澳》
2.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詩經。衛風、木瓜》
3.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鄭風。風雨》
4.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5.兄弟鬩(xì)于墻,外御其侮。“《詩經小雅棠棣》
6.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
7.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8.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旻》
9.出自幽谷,遷于喬木。《詩經小雅伐木》
10.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
11.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尚書舜典》
12.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僖公五年》
13.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傳僖公五年》
14.皮之不存,毛將焉(安)附?《左傳。僖公十四年》
15.不以一眚(shěng)掩大德。《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16.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17.立德立功立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18.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19.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20.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2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2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2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2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25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6.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2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8.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29.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30.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
3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32.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33.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述而》
34.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3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3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37.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3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39.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40.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4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4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4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44.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4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46.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4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
48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50.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51.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
52.子曰:”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
53.子曰:”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54.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55.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典禮上》
56.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禮記)
57.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5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59.好學近乎智,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60.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
61.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62.君子慎始,差若豪氂(lí),繆以千里《禮記經解》
63.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禮記聘義》
64.一張一弛, 文武之道也。(禮記雜記下)
65.聞過則喜,聞善則拜。《孟子公孫丑下》
6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67.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孟子離婁下)
68.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離婁下》
69.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
70.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71.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72.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
73.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
74.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老子第六十三章》
7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76.哀莫大于心死。《莊子田子方》
77.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莊子達生》
78.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管子形勢解》
79.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
80.長太息以掩泣(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81.路漫漫(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82.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
83.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84.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荀子天論》
85.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臠(luán)肉,而知一鑊(huò)之味,一鼎之調。《呂氏春秋察今》
86.入于澤而問牧童,入于水而問漁師。《呂氏春秋疑似篇》
87.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秦策》
88.歸真反璞,則終身不辱。《戰國策齊策四》
89.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安書》
90.人固有一死,死有(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9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9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史記李將軍列傳》
93.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犬。《后漢書馬援傳》
94.峣峣(yáo)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后漢書黃瓊傳》
95.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巢)南枝。《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96.(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97.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詩》)
98.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贈白馬王彪》
99.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100.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其實語文考試的很多內容都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考生只要仔細回顧一下就會有很大的收獲。如果你對GCT考試有更多的問題,也可以在線咨詢在職研究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