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是一所以教師教育、教育科學和文理基礎科學為主要特色的著名百年學府。面向新世紀,北京師范大學確立了建設綜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的奮斗目標。2002年9月8日,北京師范大學建校100周年慶祝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出席慶祝大會。江澤民同志在會上充分肯定了百年北師大的辦學成就,并強調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推進教育創新。
北京師范大學的前身是1902年在當時中國最高學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京師大學堂設立的師范館。1912年改名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3年更名為北京師范大學,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師范大學,1931年和1952年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輔仁大學先后并入北京師范大學。以李大釗、魯迅、梁啟超、錢玄同、吳承仕、黎錦熙、陳垣、傅種孫、范文瀾、侯外廬、白壽彝、鐘敬文、啟功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名師先后在這里弘文勵教。
百余年的文化積淀,百余年的開拓進取。在一個多世紀的辦學歷程中,北京師范大學形成了以對祖國未來和民族命運高度責任感為核心的“愛國進步、誠信質樸、求真創新、為人師表”的優良傳統,并將其凝煉成為“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的校訓。今天的北京師范大學,學科門類齊全、名師名家薈萃、研究實力雄厚、對外交流廣泛、教學質量領先,是國家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學術研究重鎮、文化交流窗口和新知識、新思想、新理論的搖籃。北京師范大學以輩出的人才和雄厚的實力,穩居全國高校前列。
北京師范大學始終堅持以內涵發展為主的道路。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并重,2005年招收本科生2116名,研究生3478名。學校正以本研貫通的教育體系培養國家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類高層次人才,是我國各類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2005屆本科畢業生中有近50%繼續攻讀本校、國內外重點高校和科研機構研究生,其余的畢業生主要進入科研機構、大專院校、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新聞出版部門、重點中學等單位或部門工作。
教學師資
北京師范大學將整合自身學術力量,延聘國內外國學研究的大家參與國學課程班的教學,所有主講者均具有博士生導師資格。
韓震: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現代西方哲學思潮、歷史哲學
唐 偉: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校長助理,研究方向:管理哲學。
張曙光: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研究方向:生存哲學。
周桂鈿: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研究方向:中國哲學史、中國政治哲學。
鄭萬耕: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國際易學研究院學術委員,研究方向:易學哲學、中國哲學。
李景林: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孔子研究會副會長,研究方向:中國儒家哲學。
楊 耕: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總編輯,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王德勝: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研究方向:管理學。
崔新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與社會學學院黨總支書記,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文化哲學、人的哲學。
張奇偉: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人事處處長,研究方向:中國儒學、中國哲學與文化。
徐文明: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禪學、中國佛教史。
張百春: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宗教學、俄羅斯宗教哲學、東正教。
吳向東: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哲學
晏 輝: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倫理學
張世英: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成中英: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哲學、管理哲學
招生對象
面向對國學感興趣的企業管理層、國家機構公務員、大學從教人員,具有碩士研究生、研修生、進修生、課程研修班學歷或學位,具有MBA、MPA、EMBA教育背景者優先。
課程安排
⒈儒學與傳統文化 介紹儒家思想的歷史緣起與發展過程,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及其對儒家學說的貢獻,揭示儒學的真精神。反省儒學在中國社會中地位跌宕起伏的命運,剖析儒學現代轉型的內在機制與發展前景。考察儒學對個體道德修養同社會價值體系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展示儒學思想的特色與文化內涵。通過對儒學與傳統文化的概述和思想考察,力圖為現代中國人建立文化認同,尋求價值理想的家園,提供有益的思想文化資源。
2易學與現代管理 由巫術轉化為哲學思考的《周易》,是中國人心靈世界中不朽的圣典。奧妙無窮的符號體系,類型化的概括抽象,義蘊精湛的思維方式,使自然界的客觀變化,社會治亂興亡的趨勢,與自我生命創造活動貫通,蘊含著極其廣闊的現代轉換的潛能。結果現代研究者發現了其中的基本原則,運用于管理活動之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古老的思想資源青春煥發。課程將致力澄清這一歷史謎團,探究易學真相。
3佛學與佛教 佛教傳入中國,在與中國傳統文化逐步融合的過程中誕生了中國化佛學,把佛教推向了歷史的頂點,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精深復雜的理論思索,廣泛龐大的教義體系,支流繁多的宗派集團,都折射了佛教在漫長的積累成長過程中發生巨大社會影響的動力。而中國文化對外來佛教的成功吸收消化,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成為我們今天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的寶貴借鑒。
4道家與道教 與儒家形成互補關系的道家道教,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中堅與靈魂。然而在各方面的表現上,又大為不同。中國的哲學、宗教、藝術與科學,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等,無不浸潤著道家的情懷。特別是在形上學以及科學技術方面,道家道教的思想理論,成為中國人認識世界的基本范式。日益在西方世界發生回響的道家道教學說,將引導我們品味宇宙人生的真諦。
⒌中國民俗與民間信仰 普通大眾的生活方式與人生態度,既是哲人建構形上學思考的基礎,又是推動民族文化不斷成長的動力。兩者之間沒有絕對的價值上的高下之分,雖然相互滲透但并不等同。扎根于人民生活中的精神信仰五花八門不一而足,由此凝固而成的民俗活動與精英文化究竟包含著怎樣的互動關系,只有借助于具體的分析闡釋得到合理的解答。必須以同情理解的態度揭示其精神底蘊,才能在消除其不足的基礎上,建設更加符合人性需求的生活規范。
⒍堪輿風水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的表現 吉兇禍福是任何人必然會面臨經歷的問題,但與風水的好壞或陰陽宅沒有直接的關聯。凝固于民族心理情感中的這一認識態度與現實反映,如今發生了回潮的現象。是什么以及為什么的疑惑,伴隨著分析討論的深入,其真實形態一定會得到逐步的呈現。
⒎儒家原典選講 孔子、孟子與荀子是原始儒家精神的奠基者,本課程將選擇儒學最有代表性的原典進行解讀,以提升我們對古圣先賢偉大人格和思想內涵的理解。
⒏佛教要籍概觀 對廣大人民的精神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金剛經》、《心經》、《維摩詰經》與《壇經》等,到底揭示了哪些真理性的認識,深刻地打動了人民的心靈?回歸于經典的不同層次的剖析,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知性的滿足,而且還有更多意外的收獲。
⒐道學精華 沒有高官厚祿的老子、莊子、列子,卻以其汪洋恣肆的語言魅力、不朽的博大情懷與前瞻性見解,贏得了世人的一致尊重。內圣外王的偉大理想成為中國人永恒的向往,普遍和諧的理性追求能否回應現代生活的挑戰,我們拭目以待。
⒑圣經與西學東漸 數度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最終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在華夏大地安家落戶。基督宗教宣揚的愛的理念,對西方歷史文化的發展的推動作用無庸置疑,東西方的碰撞反映出來的價值觀與人生態度的差異,是我們應當真誠面對的問題。
⒒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問題 自由、民主、科學的精神旗幟,是現代中國思想的先行者把這一火種引入了中國。以李大釗、陳獨秀、魯迅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同熊十力、梁漱溟、馮友蘭、金岳霖等哲人的哲學沉思,特別是毛澤東與鄧小平的偉大革命實踐活動,共同描繪了現代中國的斑斕畫卷。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與參與者的我們,對歷史的回顧與現實的反省,目的在于面向未來。
頒發證書
學生修滿規定的學分,按要求提交研修論文,由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頒發《北京師范大學國學博士畢業證書》;符合在職申請學位條件者,通過審查,可向研究生院推薦考試,申請博士學位。
上課方式及學制
學制2年半。每兩個月集中授課3天,共開設11門課程,每門課24學時,總計264學時,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集中授課,最后半年并在導師指導下撰寫結業論文。
學費及報名費
學費:全部課程費用 48000元 報名費 400元
學 費:4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