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東南民族地區要擺脫貧困,當前仍受諸多因素的困擾。長期以來,渝東南民族地區人們大多以從事傳統的農牧業生產和簡單的工業生產來維持生計,由于勞動工具和生產方式的落后,經濟發展緩慢。這種“靠天”吃飯的財政,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顯得十分不合時宜。如何轉變觀念,調整產業結構,尋找新的致富道路,無疑是渝東南民族地區發展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
渝東南民族地區是重慶唯一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土家族、苗族人口占當地總人口的70%左右。少數民族地區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既是一筆重要的民族文化遺產,也是一宗價值極高的旅游資源。[2]旅游業是一項投入少、見效快、關聯度強的產業,渝東南民族地區若能依托其豐富多彩的民族旅游資源,因地制宜優先發展旅游業,無疑是當地脫貧致富的一條捷徑。渝東南民族地區民族特色鮮明,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再加上過去交通不便,受現代文明沖擊較小,孕育了極其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渝東南民族地區精美奇特的建筑,風味獨特的飲食文化,多姿多彩的歌舞藝術,奇特的原始宗教儀式,尤其是他們那具有傳奇色彩的婚戀習俗和節慶活動對旅游者具有極大吸引力。因此,挖掘當地土家族、苗族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資源,發展民族民俗游,是一項符合當地實情,投資少,收益高的旅游開發途徑,也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有效方式。以下是對渝東南民族地區發展民族民俗游的SWOT分析。
(一)優勢(Strengths)
(1) 政策優勢。長期以來重慶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關心渝東南民族地區的發展,制定了諸如《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的決定》、《關于加快渝東南民族地區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強民族工作加快渝東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市人大通過了《關于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決議》,為加快渝東南民族地區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胡錦濤總書記在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發表的3.14重要講話及重慶設立“城鄉統籌發展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這兩件大事給重慶以及渝東南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相應也帶來了一些政策優勢。渝東南民族地區還是重慶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因此還可以打好“少數民族地區”牌,爭取國家更多的民族地區開發扶貧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
(2) 資源優勢。渝東南民族地區旅游資源豐富多樣,且資源組合良好。該區人文資源獨特,自然資源豐富。既有觀光型資源,又有休閑度假型以及參與體驗型資源。當地土家族、苗族占總人口的70%,擁有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風趣詼諧的秀山花燈、優美明快的土家擺手舞、高亢激越,隨口演唱的土家族、苗族民歌、音色柔和,曲調歡快的民間自制樂器“咚咚奎”、號稱戲劇“活化石”的儺戲、情真意摯、催人淚下的“哭嫁歌”、唱山歌與敲打樂緊密結合的“薅草鑼鼓”都極具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美觀實用的土家民居吊腳樓、肉沫合渣菜、火炕臘肉、咂酒,舍巴日、趕秋節、四月八等則代表著獨具土家風味的生活。當地自然資源種類豐富,檔次較高。有才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成功的武隆峽谷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有在國內保存完整的地震湮塞湖黔江小南海,有似桃花源一樣的酉陽大酉洞桃花源溶洞,有風景如畫的烏江畫廊,有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的龔灘古鎮和龍潭古鎮,有沈從文筆下寧靜安詳的洪安“邊城”。這些旅游資源地域組合較好,大多分布在國道319線的涪陵-武隆-彭水-黔江-酉陽-秀山-湖南吉首國道上,以及渝懷鐵路的涪陵-武隆-彭水-黔江-酉陽-秀山-湖南懷化線路上。
(二)劣勢(Weaknesses)
1. 可進入性較差,基礎設施落后。渝東南地區地處武陵山區,交通閉塞,基礎設施落后。交通對渝東南民族地區的發展形成了巨大的瓶頸制約作用。渝東南中心城市黔江距重慶市有400公里,過去只有公路相連,且道路崎嶇不平,到重慶要10小時以上。烏江長期以來水流湍急,險灘密布,航道缺乏管理和規劃,水運作用十分有限。許多有識之士已認識到“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下大力氣對當地交通進行發展和整治。隨著渝懷鐵路的開通,當地交通狀況已有較大改善,但連接黔江等中心城市和旅游資源間的道路發展仍很遲緩,交通發展仍任重道遠。除了交通以外,渝東南民族地區其他的基礎設施諸如餐飲、住宿在數量檔次規模方面也較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