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語已從一種工具變為一種思想、一種知識庫
現在世界上說英語的人越來越多。作為國際交往的語言,英語的作用很大。在聯合國,英語是幾種通用語言之一,且被使用得最多。在國際航空、航海和體育界,英語是不可缺少的交際工具。在國際貿易中,英語也是最重要的媒介,連西德和日本的出口工業都要用到它。在科技界,英語也是國際性語言。
人類彼此間的交往隨著國聯互聯網的普及而越來越方便,越來越頻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科技交流和信息交流已成為人類生活的一個須臾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外語學習、外語教學特別是英語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
誠然,語言的本質是工具,但人類在進步,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外語已從一種工具變為一種思想,一種知識庫。沒有掌握外語猶如缺乏一種思想,缺少了一個重要的知識源泉一樣。多學一種外國語,等于在本來沒有窗的墻上開了一排窗,你可以領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風光。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會一門外語不但是多了一雙眼睛、一對耳朵和一條舌頭,甚至還多了一個頭腦。
從學習者的認知角度來看,因為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認識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種語言也即掌握了一種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法和習慣,而學習另外一種語言就意味著學習另外一種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法和習慣。在當前人們津津樂道于素質教育的話題時,更應當看到外語教學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必然產生重大影響。現代英語教學不僅僅局限于教學生課本上的東西,而是要通過教課本上的知識讓學生了解這個世界發生過什么,正在發生什么?學生不僅僅是學幾個單詞、會幾篇課文、考試過關就意味著在學英語,而是通過對英語的學習,讓他們擁有掌握更多知識的神兵利器,猶如給盲人帶來了光明,給殘疾人送去了輪椅。人們可以通過學習英語了解更多外國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人文地理等。英語已經從一種單純的工具變成了一種思想、一種資源庫。
2. 新課程下的英語教育
實施課程改革后,新的高中英語教材詞匯量大,題材涉及面廣,不僅涉及藝術、科技、音樂、天文地理的知識,還涉及到許多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例如急救、健康飲食、肢體語言、文化遺產和未來生活等。而這些課程的設置就正好反映了課程和教學這個問題。
(一) 課程的本質是教學認識的客體——人類認識的成果——知識
為什么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要設置課程呢?課程到底是什么?教育是謀求學生發展的;人的發展是通過實踐和認識活動,主體客體化和體主體化的統一過程實現的;學生作為主體,如果沒有客體,不作用于客體,就不會發生認識,就無從發展。教育者之所以要設置課程,實質上就是為學生主體提供認識的客體,以便學生作用于課程這個客體,發生教學認識過程,實現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說,課程的本質就是教學認識的客體。課程的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其中介性。它是認識的對象,又是認識的中介和工具。它主要不是自然客體和社會客體,而是精神客體,學生不是直接跟自然界,社會現象打交道,而是通過課程這個中介客體去認識世界。所以說,課程本質上就是教學認識的客體,也就是人類認識成果,也就是知識。
由于主體的發展,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主體掌握客體的結果,所以客體就有促進主體發展的功能,并且客體的性質決定著主體發展的性質。知識作為學生認識的客體,就有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決定著學生的發展。《英語課程標準》指出:“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 進而解釋道:“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轉引自張獻臣,2007:2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于社會的主體人才的要求不同,這就必然要對我們的教材實施改革,使之適應社會的要求,經濟的發展,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而這對英語教師的要求就提高了很多,在教學之前要先把這些內容了解地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