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在即,各大電商暗自較勁,采用不同于以往的營銷方式搶灘登陸。究竟是什么促使各大電商大張旗鼓,爭奪“雙十一”黃金日?讓我們看一組數據:2012年,“雙十一”當日支付寶交易額達到191億元。2012年底,阿里巴巴集團宣布,淘寶和天貓平臺網絡零售交易額突破1萬億元,相當于2011年陜西省生產總值總量。中國銀聯和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銀行卡跨行交易總額達21.8萬億元。“這一切都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更歸功于平臺經濟的迅猛崛起。”上海交通大學產業組織與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宏民表示。
平臺經濟魅力源于交叉外部性
互聯網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電子商務、門戶網站、網絡視頻、網上社區等各種平臺型企業的迅猛崛起。“平臺經濟是近年來快速興起并被商界和學界熱切關注的一種新型商業模式,被學界稱為‘雙邊市場’或‘雙邊平臺’。”陳宏民介紹。
“平臺經濟獨有的精髓與魅力在哪里?”10月19日,中國平臺經濟學第一屆國際學術會議與產業論壇在京舉行,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院長馮根福在會上提出了這一問題。“平臺經濟之所以擁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源于其‘交叉外部性’的特殊性質。”陳宏民對記者說,交叉外部性是指一邊終端用戶的規模會顯著影響另一邊終端用戶的效用或價值。這種交叉外部性吸引了各種終端的大量用戶。以中國銀聯為例,一邊持卡消費者越多,另一邊POS機對于商戶的價值就越大;反之,安裝POS機的商戶越多,銀行卡對于消費者的價值也越大。
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后徐晉提出,從市場發展階段看,平臺是傳統隱性交易市場顯化的結果。平臺的功能,就是提供一個交易空間,以此提供市場交易的場所,并衍生出與此相關的組織結構、業務模式、收費方法等。
抓住機遇提升產業競爭力
服務業的發達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平臺經濟是服務經濟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在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大力支撐下,平臺經濟這一商業模式正在多個領域開花結果。陳宏民表示,我們應該積極抓住這個機遇提升產業競爭力。
“未來的融合產業沒有王者,只有盟主,得平臺者得天下。”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谷虹說,信息平臺作為新型產業組織形式,將成為三網融合產業競爭中的制高點。傳統傳媒業、電信業應該以開放、共享、協作的平臺機制再造產業體系,探尋產業轉型、升級與革新的機遇。
網絡技術的升級促進了平臺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以社會化參與、互動為特征的“社會化商務”新型平臺。“社會化商務是未來平臺經濟的主流模式。”陳宏民提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將時間花在網絡上,既在網上購物、消費,也在網上表達、閱讀、傾聽。社會化商務平臺在創造商業價值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
北京工商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孟昌說:“為促進平臺經濟的良性發展,應打造服務型政府,將重點放在維護運行規則上,比如保護知識產權,加強知識產權法的建設與完善。”
平臺經濟呼喚經濟理論創新
平臺經濟作為新時代的重要產業組織形式,推動了傳統產業經濟理論的創新發展。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徐炳勝表示,第一,平臺經濟的開放性將企業邊界推向最大化,推動了產業組織理論的創新;第二,平臺產業跨產業鏈對接,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推進了產業鏈理論的創新;第三,平臺產業具有很強的波及效應,促進了多樣化市場資源整合及優化配置,推進了產業關聯理論的創新;第四,平臺產業以非技術創新方式,通過虛擬空間創新商業模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推進了產業結構升級理論的創新。
陳宏民告訴記者,平臺經濟已經成為當今經濟社會中重要的商業形式,從目前關于平臺經濟的研究成果來看,平臺經濟對經濟學科的沖擊,也必將深刻影響管理學和其他相關學科。
“作為全球經濟的一次重大變革,平臺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國際經濟面臨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讓中國平臺企業幾乎與發達國家的企業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孟昌表示,平臺經濟雙邊市場運行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改變了傳統單邊市場的結構與運行方式,這既為企業競爭戰略和政府產業政策提供了新視角,也給學界提出了理論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