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從來沒想過自己的檔案會出什么岔子,但這次,大學一畢業麻煩就上了門。
單位要給新入職的員工辦理五險一金,偏偏楊洋的辦不了,因為她的人事檔案沒有調入單位。她這才意識到,檔案在自己手里,而且已經放了整整三年,成了“死檔”。單位自然無法調入來自她個人手中的檔案。
其實,只要楊洋的母校蓋個章,證實她的身份,對方人事部門一般都會接收檔案。但學校人事處以楊洋的家在北京為由拒絕了她的請求。經過多次交涉,楊洋發現校方給出的說法只是一種托詞,“學校之所以不肯證明我是他們的學生,就因為我是一名自考生。”
提起自考生,楊洋十分懊惱。時常淡忘這個尷尬的身份,是因為從“錄取”直到畢業,她所經歷的種種與統招生看似無甚區別。
自2007年教育部直屬院校停止招收全日制自學考試社會助學脫產班后,自考機構搶生源的情況有所好轉。但一些地方院校,尤其是帶有自考培訓性質的民辦學校仍在想法設法利用低分考生想讀統招的心理,刻意模糊統招和自考的概念,“引君入甕”。
錄取通知書上不標明是自考生還是統招生
高考(微博)只考了289分,楊洋的室友劉鳴娜在知道高考(微博)分數后十分焦慮,那段時間每天都在期盼一封來自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8月中旬,劉鳴娜突然收到一封一所民辦高校郵寄給她的“錄取通知書”,看到專科學歷字樣和該校的公章,劉鳴娜便下意識地以為這就是通過高考志愿統招錄取的通知,盡管她的高考志愿中并沒有填寫這所院校。
后來,劉鳴娜回憶起,在高考(微博)前的一段時間內,這所院校的招生老師曾經到她所在的高中做過招生宣傳,那時她忙著高考復習,并沒有放太多心思在這上面。
楊洋的班長張昕對青年報記者說,她所在班級學生的高考分數大多在300分左右,他們在最后關頭能收到一份來自北京的錄取通知書,更多的是驚喜和興奮,根本不會想到去甄別和質疑。
每到暑期,不少民辦高校便會在論壇、QQ群中貼出招生信息,并派遣招生辦老師去生源地散發錄取通知書,而通知書中并沒有標明是自考生還是統招生。
楊洋的同班同學劉齊就是被其中一句“離清華北大近,校園環境好”吸引來的,到了之后發現在地圖上離得不算遠,但現實中坐車至少需要半個小時。
其實,在《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填報志愿指南》上,不少民辦高校的確位列國家統招計劃之中,只不過對于學校內部的“自考”培訓,張昕他們這些剛畢業的高中生很難通過指南查詢或通知書上的信息弄清楚個中緣由。
“這些民辦學校的統招計劃并不多,學生大多都是自考生。”一位民辦高校的招生老師對青年報記者說,一所擁有專科層次教育資質且兼有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本科教育的民辦高校中,專科統招的比例大約只能夠占到40%乃至更少,剩下的都是自考、成人高考、網絡遠程教育等計劃外招收的學生。
記者走訪了北京一些民辦高校。校方稱由于不少學生抱怨自考通過率過低,近些年學校自考招生的人數已大大下降。
早早開學,讓學生“交檔案”吃“定心丸”
來民辦高校上“自考”的學生,大多是被身邊一些“有關系能幫你上學”親戚朋友介紹來的。楊洋宿舍的另外三個同學分別是被她們的舅舅、大姑和姐姐“忽悠”來的。
一些民辦院校的招生辦工作人員在接受青年報記者采訪時給出的解釋是,該校招收計劃外學生時對每一個學生都進行了說明,“可以說他們都是自愿的”。
然而,這種信息在學生這邊卻無法得到印證。
直到現在,記者向一些已經畢業的學生了解情況時,還有人以為自己是通過高考志愿即統招進來的,“只不過學的自考的專業”。
“一不小心,你就成了計劃外招生了。”張昕回憶說,學校把自考的教材發給學生之后,還有同學嘀咕,“原來我們是‘自考’啊?”
張昕的室友劉梅沒有這么糊涂。高考拿了500多分,在自考生中是數一數二的高分,因志愿填報失誤,劉梅只好先讀一所專科學校,又想來北京,親戚便介紹她來了。由于錯過了征集志愿,她一直期待著9月的補錄,希望借此進入統招序列。
遺憾的是,直到補錄結束一個星期后,劉梅才從同學口中得知此事。而此前向她承諾會及時告知補錄時間的學校老師,也并未對她作過任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