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不合邏輯
邏輯錯誤指不合事理、不合生活邏輯,不合客觀事物聯系等錯誤。
1、不符合客觀事實
例1:八百多人,幾干條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
(”八百多人“怎么有兒千條胳膊呢?應將”幾千條“改為”千多條“)
例2:他發憤苦讀,用三年時間就學完了大學所有課程。(大學所有課程浩翰之極。僅用三年時間學完是不客觀的,可去掉”所有“)
2、前后矛盾
例1:今年,我校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學都參加了”志愿者突擊隊“。(”都“表所有,而前已限定為”百分之九十“,前后矛盾,應去掉”都“)
3、分類列舉不當
例1:出席這次鐵路職工代表大會的有青年工人、老工人和婦女。
(”青年工人“和”老工人“,是同一標準劃分,而”婦女“是不同標準,不能與前二者構成并列關系可去掉”婦女“)
例2:全體共青團員特別是中學生,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用”特別“一詞加以強調的對象應是前面所提概念的部分,與前面形成范圍的大小關系,而”中學生“與”共青團員“只能是交叉關系。應將”中學生“,改為”中學生團員“。)
例3:我上街買了牙膏、牙刷和日用品。(”牙膏“、”牙刷“、”日用品“間不是并列關系,是從屬關系,不能并列表述,應將”和“改為”等“)
4、前后不一致
例1:電子工業能否迅速發展,并廣泛滲透到各行各業中,關鍵在于要加速造就一批專門人才。
(前面用”能否“是兩個方面。后面只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將”要“改為”能否“)
例2:青年男女不再以財產多寡和門第高低為條件,而以能勞動、有科學文化知識的標準去選擇自己的伴侶。
(前面是”多寡“”高低“關涉兩面,而后面只兼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將”能“改為”能否“,”有“改為”有沒有“)
例3:學習成績的好壞是三好生的重要條件,(前面是”好壞“關涉兩方面,后面只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在”三好生“前加上”能否成為“)
5、否定失當
例1:誰也不會否認長江不是向東流的。
(”不否認“即”承認“,”承認“的是”長江不是向東流的“,明顯不符合客觀事實,可將”否認“改為”承認,也可去掉第二個“不”)
例2:難道你能否認你不應該刻苦學習嗎?
(反問句的答案在句意的反面。此句如不用反問句。否定是恰當的,但用了反問句。語意恰好相反,可將“不”去掉)
例3:幾年來,他無時無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積累了大量的資料。“無時無刻不”即“任何時候都”,句子表述剛好相反。可將“忘”改為“在”)
解題思路:
做題思路通常是:檢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 → 推敲詞語運用,是否搭配 →→ 心里默讀,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 →→ 綜合思考,是否符合邏輯思維。
(一)留意句中的介詞
這類介詞主要有:“由、由于”“經、經過”“ 通過”“對、對于”“當……”“在……”“正……”。這些詞在病句考題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出錯的頻率也非常高,要引起注意。
例句:三年前,電腦“上網”對人們來說可能就是陌生的。(誰對誰呢?顛倒了主客體)
(二)留意句中的程度副詞 更 太 稍微 多少 非常 十分 特別
(三)留意句中的兩面詞
兩面性的詞是指詞語本身表達兩個相反的語意。如“成敗”、“得失”、“好壞”、“ 高低”、“能否”、“是否”等。因為它們表達的是不確定的兩個方面的意思,所以它要求語句的上下文必須有與之相照應的詞語或者語意。否則就會造成語意上的不對稱。
例句 這場籃球賽的勝敗關鍵是隊員們的齊心協力。(前半句講“勝敗”,后半句只講“勝 ”,兩面對一面,不一致,應改為“取勝的關鍵”,或改為“是隊員們能否齊心協力”。 )
(四)留意句中指代性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