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的生活以及學習壓力過大,很多人承受不住這些壓力,就容易產生一些心理疾病,而心理學也隨之成為現在的熱門專業,很多在職人員對這個專業也渴望已久,最后很多人就報考了在職研究生。而考試之前,考生勢必要做一些模擬題,下面就是在職研究生心理學模擬題4的答案的介紹,希望對考生有幫助。
心理學的正式定義是:關于個體的行為及精神過程的科學的研究。定義中的關鍵部分:科學的,行為,個體,心理。心理學的科學性要求心理學結論要建立在依據科學方法原則收集到的證據的基礎上,而行為是有機體適應環境的方式,心理學分析的對象往往是一個個體——一個人或動物,同時不理解精神過程---人類精神過的活動---是不能理解人的行為的。心理學既研究動物的心理(研究動物心理主要是為了深層次地了解、預測人的心理的發生、發展的規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現象為主要研究對象。因此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的一門科學。
一、選擇題
1.B 2.D 3.A 4.D 5.A 6.D 7.D 8.C 9.A 10.B
二、填空題
1.人格力量 2.進程安排 3.國際社會 4.思維能力 5.開放性思維
三、名詞解釋
1.蘇格拉底產婆術:即助產術,即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索、自己得出結論。正如蘇格拉底自己所說,他自己雖然無知,但能幫助別人獲得知識,好像他母親是助產婆一樣,雖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夠幫助新生命誕生。
2.活動課程:是從兒童的興趣出發,以兒童的經驗為基礎,以各種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動組成的課程。
3.智力:一般指人們的認識的能力,即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認識活動中表現出來的那些穩定的心理特征。
4.學科中心論:學科中心論的出發點和中心是學科本身,主張學校課程應以各科知識 的分類為基礎,以學科教學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目標。
5.集體教學與因材施教原則: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適合全班學生的發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個別差異,以便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和特長。
四、判斷題
1.教師的職業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職業。
答:正確。個體從自然人發展成為社會人,是在學習人類經驗、消化、吸收人類文化的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教師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年輕一代傳授人類長期積累的知識經驗,規范他們的行為品格,塑造他們的價值觀念,引導他們把社會的要求內化為個體的心理素質,實現個體社會化。
2.外鑠論者一般不重視教育的價值。
答:錯誤。外鑠論的基本觀點是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一般都注重教育的價值,對教育改造力度本性、形成社會所需求的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都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3.談話法又叫問答法。
答:正確。談話法又叫問答法,是教師和學生以口頭語言問答的方式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
4.德育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條件和保證。
答:正確。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人的德智體等是相互聯系、影響、制約、促進的辯證統一體。通過德育促進青少年兒童的品德發展,可為他們體智等的發展提供保證和動力。
5.課外活動和學科教學活動實際上是一回事。
答:錯誤。課外活動是指學校在學科教學活動之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的多種多樣的教育實踐活動。課外活動在教育內容及結構方式上區別于以學科教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活動,它不以課程中的學科為單位,內容不受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限制,有其獨特的范圍和性質。
五、論述題
1.結合實際談談“師道尊嚴”在教育教學中表現及其危害性。
答:支配中國師生關系的觀念是師道尊嚴,即在教學與教育中無原則的服從教師的權威。在教學中,強調教師教的過程和作用,忽視學生學的過程和作用;教師傾向于按事先安排好的方案教學,而不習慣于根據學生的實 際情況靈活地安排;教師習慣于向學生提問,而不習慣于不斷被學生提問;在思想教育方面,習慣于“教導”,而不習慣于平等地與學生交流;在班級管理上,習慣于發號施令和監督處罰,不習慣于引導學生的參與意識與自我管理。 由于長期處于被動的地位,我國的學生很多具有自信心不足,主動性、獨立性、自覺性和進取性不足的弱點,而這些特點是現時代非常需要的品質。不徹底消除這種不平等的師生觀,不充分認識到學生獨立的社會地位和法律地位,就不可能建立社會主義的新型的師生關系。
2.結合實際論述潛在課程的含義及其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答:潛在課程也叫“隱性課程”。“潛在課程”中的“課程”并非實指,只是借用“課程”一詞來說明學校中還存在對學生產生影響的、但又無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們是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對學生的知識、價值、行為規范、情感等發生影響的全部信息的總和及其動態傳遞方式。它在學校情境中以內隱的方式存在,使學生在無意識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潛在課程的發展要求我們要重視良好校風的建設;重視校園特色文化活動的建設;重視一流的校園環境的建設,從而達到潛移默化育人的良好效果。例如:良好的校風是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土壤”和“氣候”,有利于學生自覺約束自己,規范言行,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積極向上的班風、學風,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勤奮好學、刻苦鉆研的學習習慣具有重要作用。再如:積極開展健康有益的文化體育活動、怡情益智的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勞動等,能夠鍛煉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組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創新意識,起到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內心世界、磨練意志品質、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的作用。還可以使學生生活充實,有成就感和歸宿感,避免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生。
六、案例分析題
答:(1)教學是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教師的教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學生學習主動積極性的發揮,影響著學生的個性以及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案例中的教師積極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勇于說“我不懂”(或者“我有不同想法”),關注學生個別差異、尊重學生的正當需求,態度溫和,輔導學生耐心細致,誨人不倦,哪怕是學生的一個細微末節都沒有忽視,注意到了“面向全體”,應該肯定,這位老師確實是一位好老師,但是,這位老師還不是一位優秀教師。
(2)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以尊重學生、熱愛學生為基礎,同時又看到學生是處于半成熟、發展中的個體,需要對他們正確指導。案例中的教師在輔導完學生后說了一句“以后要認真聽講。”言下之意。就是這個學生平時是不認真聽講的。一個學生敢在全班同學面前說自己“不懂”,這是需要勇氣的,這種勇氣是一種敢說真話、敢承認差距的勇氣,作為一種素質,比課本知識要寶貴得多。這個學生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氣,沒有得到這位老師的贊賞和鼓勵,卻得到了“不認真聽講的”的暗含批評。其不良后果可能是這位學生以后也會加入了“聽懂了”的行列,對待學習變得消極被動,上課不會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害怕答錯,不敢創新和冒險,逐漸喪失了主動的探索精神。可見教師善于運用激勵手段。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點滴進步時,及時給予贊賞和鼓勵。對于那些暫時沒有明顯進步的學生,也要多一些寬容,肯定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付出的努力。
心理學是什么,或許很多人都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但是你想從事這個職業,就要有進一步的發展,所以希望對這個專業有興趣的朋友就趕快去備考、學習吧,千萬不要讓自己后悔。如果你對在職研究生有更多的問題,可以在線咨詢在職研究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