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作物水份供需
小麥在整個生長期中水份都很短缺,特別是生育后期。返青后,隨著小麥群體的迅速擴大,需水量急劇上升,而同一時期的降水增加卻很緩慢,導致差值越來越大,到孕穗期達到頂峰,并保持高水平至收獲,形成一年中水份虧缺的主要時期。在50%保證率下,全生長期缺水286.8毫米,在75%保證率下全生長期缺水達371.4毫米。
玉米整個生長期中在多年平均降雨情況下,只有拔節——抽穗期需要水。在50%降雨保證率下,只有苗期和抽穗期水份略顯不足,累計缺水97.64 毫米,其他生長期中水份略顯有盈余。在75%保證率下,各生長期均缺水,累計缺水226.63毫米。
花生整個生長期中,50%保證率下,生長前期水份略顯不足,僅為9.46毫米。在75%保證率下,生長前期缺水嚴重而后期則略顯不足,全期累計缺水109.22毫米。
上述數字表明,一般降雨情況下灌溉補充水份的重點是小麥,尤其是生長后期。在75%降雨的保證率下,小麥、花生、玉米的前后期均需適量的水份補給。
4 灌水對策與灌溉制度的確定
按水份供需分析,小麥全生育期在一般年份缺水286.83毫米,在中等干旱年份缺水371.4毫米,在七個生長階段都需進行灌溉補充水量。玉米全生育期在一般年份缺水97.64毫米,在中等干旱年份缺水226.63毫米,缺水最大時期為苗期和抽穗揚花灌漿期。花生全生育期在一般年份缺水9.46毫米,在中等干旱年份缺水109.22毫米,缺水最大時期為播種期、苗期和結莢期。按作物需求,一般年份畝灌水量為286毫米,即191m3。中等干旱年份畝灌水量為465毫米,即310m3。
決定灌水指標的因素一是作物對水份的需求;二是水庫可供水量的狀況。本著充分利用水源,取得最大灌溉效益的原則,考慮到高效農業、田間綜合措施的發展,結合當地多年的灌溉實踐經驗,制訂作物灌溉制度。
灌水定額40方/畝相當于60毫米降雨,50方/畝相當于75毫米降雨。
綜合凈灌溉定額為220方/畝。
灌溉水利用系數按防滲渠道確定,其中渠系水利用系數為0.27,田間水利用系數0.9,則灌溉水利用系數為0.27×0.9=0.7。
綜合毛灌溉定額為314方/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