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渝東南民族地區發展民族民俗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民族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往往帶來負面影響,諸如旅游資源退化、民族文化藝術的商品化和庸俗化、民族習俗及其生活方式受到沖擊等。
[3]如何避免這種負面影響?最根本的是在開發規劃和經營管理時,充分重視民族民俗文化資源的保護,使其能夠長期保持獨特性,本真性和持久性,以保證當地民族民俗游的可持續性發展。
(一)開發規劃時應注意保持民族民俗文化資源的本真性
要將民俗文化資源改造成旅游產品,必將有一個包裝和商品化過程。當地政府和開發者往往考慮到當地老、少、邊、窮的實際,抱著短期急功近利的思想,僅考慮民俗文化資源作為商品的吸引力、可展示性和可接受性,而忽視了它的本真性。比如獨具土家特色的民俗哭嫁,是土家姑娘出嫁時傷別離,懼未來有感而發的哭唱歌謠,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要開始哭,有的要哭一月有余。它現在也應游人之邀,可即興表演,而不必等到結婚嫁娶之時。這種展現人倫真情的哭唱歌謠,已變成了旅游需求驅使下專事展演的“虛假民俗”。不知游客看過這種移花接木式的“文化盆景”后,對土家族哭嫁婚俗能了解多少。開發者在進行旅游開發時,往往僅將“民族”看成一種可供利用的市場資源。為了強化旅游的“民族” 身份,他們常將民俗事項簡化為更易把握和利用的形式,使旅游者在目不暇接的觀賞活動和趣味盎然的參與活動中,滿足了其領略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的需要。但這種簡化和省略使民俗事項變成了游客眼中“奇風異俗”式的被動觀賞物,失去了它的生活本真性。對那些把真實性作為旅游動機的旅游者來說,降低了他們的旅游滿意度。[4]因此,如何在開發當地民俗文化旅游產品時,兼顧民俗事項的本真性,是發展當地民族民俗游并保持其可持續發展應注意的重大問題。
(二)降低異地副文化的負面影響和沖擊
過去,渝東南地區特別是其中一些山區交通不便與外界交流甚少。因此,一些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和風情民俗得以保留下來,成為民族民俗旅游開發的亮點。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游客的涌入,外來的異質文化、思想和生活習俗必將對當地傳統文化帶來沖擊,引起當地民俗的沖淡、形式化甚至消失。如渝東南土家族傳統民族服飾同化就是一個最顯著的例證。過去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頭巾,男穿對胸衣,雙排至十一扣,俗稱蜈蚣扣,袖口、領口及褲管末端加花邊;女人則右開襟,袖大而短,飾花邊,掛銀銅佩飾,俗稱“滿襟”,有滿清遺風;男鞋多為青藍布,女人穿繡花鞋。目前,隨著渝東南地區日益頻繁的對外交流,就連最偏僻的土家山寨,也難得一見身著傳統服飾的土家人了。更嚴重的是外來旅游者的思想文化給旅游地社區帶來了潛移默化的消極影響。如社區居民通過對旅游者行為的觀察,逐漸在思想和行為上發生消極的變化,他們開始對自己的傳統生活方式感到厭倦,故而先是盲目仿效,而后發展到有意識地追求,最后甚至導致出現不良社會現象和犯罪行為,影響了旅游地的社會秩序,破壞了旅游地本土文化的純樸性,對當地民俗文化產生嚴重污染。這種帶根本性的外來文化威脅是我們在進行民族民俗旅游開發時應充分考慮的問題。
當前,渝東南民族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民族民俗游,是切合當地實際,富有特色,可操作性強的旅游產品。對渝東南這“一翼”脫貧致富,實現小康,達到重慶市統籌城鄉綜合發展的戰略目標具有現實意義。但民族旅游是脆弱的,在本質上具有自我毀滅性。[5]因此,在開發民族民俗游時,應在可持續發展的宏觀視野下兼顧當地開發和保護的問題,在保持民族民俗旅游資源獨特性、本真性及持續性的前提下,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中共重慶市委研究室.重慶市情[Z].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183-192.
[2] 楊兆萍,李曉彥.典型少數民族文化旅游地開發與保護[J].干旱區地理,2001(4).
[3] 簡王華.試論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化旅游開發[J].干旱區地理,2003(3).
[4] 吳密虎,余青.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研究綜述[J].民族研究.2000(4).
[5] 威廉?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新論[M].北京:旅游出版社.2001: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