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警察隊伍中很多警察不是犧牲在與犯罪分子作斗爭的戰場上,而是以另有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或者使自己走上犯罪的道路。警察職業高風險、高強度和高負荷的特點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促使警察的心理壓力非同一般。緩解警察的心理壓力是我們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警察心理壓力產生的根源。
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這個概念進行了闡釋: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由此可知,健康不僅僅是體格上的強健,心理健康也是不容忽視的。
(一)警察的職業特征。
高風險、高強度和高負荷是警察職業的特點。這三個特點決定了警察所擔負的心理壓力很特殊,是其他職業群體無法比擬的。警察心理壓力巨大的根源,首當其沖的是其職業特點。
高風險。《人民警察法》第6條規定了人民警察應當依法履行的十四項職責。每一項職責中都隱藏著危險,尤其是第一項,即預防、制止和偵查違法犯罪活動。與違法犯罪分子作斗爭是警察的責任所在。當犯罪分子出現時,人民警察要沖鋒在前;當犯罪分子劫持人質時,人民警察要想盡辦法制服犯罪分子,救出人質。警察也是血肉之軀,在與犯罪分子作斗爭的時候必然會有受傷和犧牲。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警察的職責又決定了他們即使有危險也要沖向前去。二者之間的矛盾促使警察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
高強度。警察的職責之一是維護社會治安、打擊違法犯罪分子,這一職責決定了警察所面臨的任務必然是高強度的。當出現擾亂社會治安的情況時,警察必須迅速行動平息騷亂;當出現違法犯罪的情況時,警察通過盤問、檢查、詢問等偵查手段抓獲違法犯罪分子,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有騷亂,必平,不平難以穩定社會;有犯罪,必查,不查難以合國法。僅這一職責就決定了警察職業具有高強度。
據人民網2006年11月17日報道:
2005年12月1日,重慶市涪陵區公安局白濤公安分局辦公室副主任彭雪松,從十二樓的樓頂上縱身一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據彭的大哥透露,彭生前曾兩次到急救中心做過心理咨詢。當年11月28日曾鬧過一次自殺。該分局一民警認為,彭的自殺是從警的巨大壓力所致。這種壓力在彭死后已蔓延到整個分局:“當天局里好多人都沒睡著覺。警察也是人,心里也擔心自己啊。”
高負荷。我國現階段警力嚴重不足,與西方一些國家相差甚遠。比如,瑞典警察與人口的比例為2.49‰,德國的比例為3.16‰,英國的比例為2.60‰。我國的比例是世界上最低的,有些地區為0.8‰,有些地區甚至不到這個比例。警力嚴重短缺,必然造成現有的警察承擔大量的工作,一個人干了三個人、四個人的活。此外,警察經常加班是常事。遇上節假日、各種大型會議、活動等,更加需要加強保衛,維護治安。
據《江南時報》報道,2004年11月10日晚9時許,云南硯山縣維末鎮政府門口發生一起槍殺事件。開槍的是硯山縣維末鎮派出所的一名民警,被槍打死的是當地兩名普通老百姓。而民警開槍的原因,竟是他騎摩托車時與行走的市民發生“小摩擦”,雙方爭執時怒而拔槍射死市民。“這是一起本不該發生的悲劇,真正的殺人兇手應該是民警的心理障礙,而心理障礙是警察這個特殊職業中所常見的。”當時參與此案調查的一名犯罪心理專家如是說。
長期處于高風險、高強度、高負荷的狀態下,不僅損害了警察的軀體健康,而且損害了警察的心理健康,心理壓力極大。
(二)政府不當使用警力。
由于我國的公安機關是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雙重領導體制,雙重領導體制中又以縣以上的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對公安機關的領導為主,因此,公安機關往往受命于當地黨委和政府。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快車道上,也處于改革的攻堅階段,在此過程中難免會激發矛盾從而導致群體性事件發生。在一些群體性事件發生后,當地政府動輒調動警察開往事發現場給老百姓以震懾,甚至借助警察采用暴力手段以平息事件。貴州甕安“6.28”事件、云南蕉農事件等一系列的事件嚴重影響了警察的形象,也使得警察的心理壓力更大。
(三)社會輿論。
人民警察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絕大多數警察做到了這一點,有警必接,有難必幫,有險必救。我們的警察在默默無聞地做著他們應該做的事情,除此之外還做了很多他們職責之外的事情。警察應該得到人們的尊重和社會的肯定。事實卻與之相反,人們對警察的滿意度不高,社會對警察的評價也不是很好。發生這種情況大概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警察隊伍內部出現害群之馬。
有些警察以權謀私、貪污腐化、向老百姓強拿硬要、與黑惡勢力為伍,在社會上造成不良的影響。如在重慶掃黑中被查處的文強、彭長健等人,他們曾經是重慶市公安系統的領導人,其一言一行影響著成千上萬的警察的形象。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謀取私利、賣官鬻爵、與黑惡勢力狼狽為奸、欺壓百姓。致使警察的形象在人民群眾的心目中一落千丈。
二是社會對警察的期望值太高以及大眾對警察的認識產生偏差。警察身著制服,頭頂國徽,為民除害,保一方平安,是正義的象征。不管警察維護社會治安也好,還是打擊違法犯罪也好,他們都是在履行其法律規定的職責。但是廣大的老百姓認為警察無所不能,社會對警察的期望值也太高。有些刑事案件很復雜又缺乏證據,加上犯罪分子很狡猾,所以一些案子很難破獲甚至不可能破獲,然而一些人認為只要是案子,警察都能破獲。一旦警察稍有出錯或者沒有把大案要案破獲,他們就成為社會大眾質疑和指責的對象。
二、對警察心理壓力的處理方式。
警察的心理壓力不僅巨大、特殊,而且又不能夠避免,所以只能對之進行調適,把它對警察的影響降到最低。主要有以下幾種調適方法:
(一)減輕工作壓力。
警察的職業特征決定了警察的壓力有別于其他職業群體的壓力。通過某些方面的改進,可以緩解警察的心理壓力。比如,我國現階段因為警力不足而導致警察工作負荷量大,對此,應當加大財政投入,增加警力。此外,做到科技強警,這樣可以避免警察在一些高風險的環境下執行公務。
(二)正確地使用警力。
警察的主要職責是打擊違法犯罪分子,維護社會治安。警察應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其職權,履行其職責。地方黨委、政府不能隨意調動警察,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依照其權力正確地使用警力,而不是濫用警力。
(三)加強對輿論與媒體的正確引導。
絕大多數警察是好樣的,他們兢兢業業,為人民服務。但是,一些媒體往往把少數違紀違法的警察放大,沒有看到其他好警察積極工作、不怕累、不怕犧牲的一面,也沒有看到警察在執行公務中所面臨的危險。警察也是人,但不是超人。在這一點上,社會和大眾對警察存在誤解。不是所有的事情警察都能做,也不是警察都不會犯錯誤。因此,有必要加強對輿論與媒體的正確引導,讓社會和大眾重新認識警察。
(四)成立心理服務機構。
2000年9月28日,內地第一個警察心理服務中心在深圳掛牌成立,第一條專為警察及其家屬服務的心理熱線也于當日開通。該心理中心除了心理咨詢外,還將開展民警心理素質測查、心理訓練,并為重特大案件和危機事件的處理提供心理技術支持。通過長期的實踐,該中心在處理警察的心理問題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這一方面,應該大力地推廣,并不斷地改進。
(五)加強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醫學研究表明,身體越羸弱,承受壓力的能力越弱;身體越強壯,承受壓力的能力越強。體育鍛煉的作用之一是,調節人的心理活動、陶冶美好的情操。通過選擇適合于自己的鍛煉方式,不僅能夠增強體質,而且能調節心理壓力。在加強鍛煉的同時,還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喝酒不能貪杯,不抽煙,不食辛辣、油膩的食物,多吃含有較多“色氨酸”、“胰蛋白酶”
的食物,多吃含有復合維生素B、維生素A、C、E,以及鈣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人在承受壓力的時候最需要補鈣,而水果和蔬菜中鈣的含量較多。
總之,人民警察是維護我國社會治安的中堅力量,是打擊違法犯罪分子的急先鋒,沒有人民警察沖鋒在前,就沒有社會的安定,人民大眾的福祉也得不到保障。因此,我們應當從優待警。不僅從經濟上優待他們,還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這一方面值得我們繼續關注。
參考文獻:
[1]胡萬年。警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及其應對之策[J].公安研究,2009,3.
[2]肖冬梅。談人民警察心理壓力的個體調適[J].遼寧警專學報,2010,9(5)。
[3]李曉瑩。警察心理壓力的形成與緩解[J].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