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交際是線性的,它的信息傳播是單通道的,而非語言交際信號是立體全方位傳輸,可以補償言語信號暫時性的停頓和間隙,對言語交際起著替代、表露、輔佐、暗示、重復、夸張、強調(diào)、否定、調(diào)節(jié)和適應等輔助和補償功能。非語言交際是最能表達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思想意愿的方式。美國心理學家Edward Hore曾經(jīng)指出,無聲語言所顯示的意義要比有聲語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因為許多有聲語言往往要把所要表達的意思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隱藏起來。在人類面對面的交際活動中,語言交際所起的作用相對來說就較低了。據(jù)有關資料表明,通過語言代碼傳遞的信息低于35%,而65%的交際信號則是用非語言代碼來傳遞的;在課堂教學中,82%的教學效果都是依靠非語言代碼來實現(xiàn)的,只有18%的信息是憑借語言代碼來傳遞給學生的。
三、對學生進行非語言交際策略的教授
非語言交際跟語言交際一樣是人類交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人類交際中起著語言交際無法替代的作用。講不同語言的人們使用的體態(tài)語會有所不同,但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人們能夠懂得卓別林大師的幽默,也能理解Mr.Bean的詼諧。用母語交際的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說外語知志非常有限的語言學習者了。比如為了表達“帽子”這個概念,他會用手指自己的腦袋;拍手鼓掌可以表達“applause”;用食指和中指做剪東西的手勢代表“剪刀(scissors)”;雙手放在臉頰邊表示“go to bed”。
言語交際是一種聽覺行為,受時空限制,特別是在受空間距離限制情況下,語言難以發(fā)揮交際功能。這時,非語言手段是交際的最有效工具,若說話、聽話雙方距離很遠時,手勢語利用視覺手段發(fā)揮了交際功能。模擬有兩種:一是代替言語的輸出,說話者用這種非語言策略來代替語言的輸出。例如:“汪汪”或“Wow Wow”來表示bark(犬吠);When you are tired or sleepy,you do it.(模擬打哈欠)(yawn)It has two big……(模擬蝴蝶的兩個翅膀)(butterfly);二是伴隨言語輸出,在采用這種副語言策略時,說話者使用有意義的手勢來伴隨他的言語輸出。例如:This fruit has a shape like earth.(模擬一個圓形)(pomegranate)。
四、正確認志中外文化差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缥幕浑H能力屬于跨文化交際學研究的范疇,指跨文化交際環(huán)境中的交際能力,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時具有強力的跨文化意志,善于志別文化差異并排除文化干擾,并成功地進行交際的能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非語言交際行為存在著大量的差異。非語言代碼因文化與環(huán)境的差異而具有不同的含義。同一動作可能在某一種文化中代表某種意思,而在另一種文化中代表另一種意義。例如點頭與搖頭,本來“搖頭不算點頭算”幾乎是全世界的人都能理解的常志動作,但是在印度和保加利亞的某些地方。搖頭與點頭的含義恰恰與常規(guī)相反。因此,了解目的語非語言行為特點及其與其他語言非語言行為的差異性則是十分必要的。在非語言交際策略的培養(yǎng)上,語言教師的作用是顯著的。教師要提高學生的非語言交際能力,就應有意志提高學生對不同文化的非語言代碼含義的認志。
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中英民族對語用原則、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遵守和使用總體上是共同的,但由于各自的文化歷史不同,在不同的場合下側(cè)重就有所不同。人比西方人更注重禮貌原則,而西方人更強調(diào)合作原則。這就要求理解好英語委婉語和禮貌用語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掌握得體、合適的委婉語和禮貌語的策略,避免出現(xiàn)交際短路現(xiàn)象。比如,西方人對稱贊的回答為同意取向,而人以不同意為取向。學生應充分了解跨文化交際的復雜性,考慮諸如具體情境因素、對方的認知能力、心理動態(tài)和交際目的等非語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得體地、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非語言交際策略完成交際任務。
五、將跨文化交際融入外語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