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藝術的多樣性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當歐洲18世紀的工業革命伴隨著隆隆的機鳴聲,將大量的機械制品以人們意想不到的速度和數量源源不斷地推向市場時,一種在工業社會形成的“技術理性”左右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趨勢近三百年。它反映了人預測與控制自然的技術旨趣,也導致了工業社會的一整套基本的文化價值觀念,如人類對自然的征服、自然的量化、有效性思維、社會組織生活的理性化和人類物質需求的先決性等。此種生存邏輯在其發展之初的確起到了進步的作用,可是至20世紀,這種生存方式因其對自然的肆意掠奪給人類家園帶來了毀滅性的生存危機,同時也造成了人自身的異化,使人成為單向度的、零件式的、片面畸形的人。機械化、標準化、組織化等現代方式,嚴重腐蝕著人類的精神世界。網絡通訊技術的高速發展,似乎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然而卻是一種被壓縮的、異化了的平面,在心靈的世界里,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已然淡化,空間距離與心理距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在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壓力下,人們不再欣賞玻璃幕墻光斑的閃耀,也不再眷念水泥叢林里的躁動與喧嘩。當今社會中,人們更期待回歸,回歸到自然,回歸到文化的源頭。人們普遍尋求通過藝術來補償現實中的精神的失落,撫慰疲憊的心靈。在這里,藝術作為一種來自心靈空間的變換多彩的語言,以其極具個性化的渾茫意象,正體現著深刻的人文內涵和生命狀態,凈化著人類心靈。
時代的發展已使我們逐漸認識到,只有發揮創作個性,開發藝術生產力,才能擴展藝術的種類,達致藝術的多樣性。因此,藝術間的相互借鑒、吸收、滲透、融合,將導致藝術的多樣化、交叉化,使當代藝術發生很大的質的飛躍,許多藝術創作藝術上的問題也才能相應得以解決。總之,沒有藝術個性的創作行為,會使藝術停留在無法創新、無法變通,沒有民族意識和風格、沒有文化心理、時代精神,導致藝術形式上的單一化,甚至產生藝術創作的枯揭,逐漸失去藝術的恒久生命力。
二、油畫創作中的藝術個性
藝術個性不同于現實生活中的個性,它能充分的發展,不受束縛。當作者將自己思想感情熔鑄于自己筆下的形象時,由于它們飽含著生活氣息,又高于生活,給人的啟示、聯想,往往會大于超越作者原來的思想,而具有更廣、更深的、更為普遍,更為豐富的意義。在西方繪畫發展史上,作品的個性問題一直為人們所重視。至西方近現代,作品是否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乃至成為衡量藝術家成就高低的最為重要的標志。 1.創作情感的個性化
情感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在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一種極其復雜的高級精神活動。情感往往體現為人類內心生活的最深層次,是人的生命本體的動力。由于情感的主觀性最強,因而也就最容易被幻覺化和詩意化,同時,情感也才能引起欣賞者的審美幻覺,使之深深沉浸在自我創造的主觀幻象之中。強烈的情感會使人們分析能力和自控能力急劇減弱,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導致情緒激化而放縱了想象機能。因此,當人們情感沖動時,起初都苦于找不到適當的詞和言語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從而有一種緊迫感,這就是藝術語言的蓄勢。這種蓄勢所蘊含的能量越大,就越使語言出現畸形。可以看出,藝術語言的產生是為了適應人們情感活動的需要而創造的一種言語形式。我們也應該看到,一方面,賦予藝術語言的情感信息是客觀的,但由于人們的情緒記憶不同,經過主體化了的情感信息就會有一定的差異性。個性化的藝術情感的價值也正體現在:藝術語言的交際價值。從藝術創作與欣賞的全過程看,就觀照者而言,他必須理解藝術語言的情感信息之后才能產生自己的情感。可見,觀照者情感模式的重新建構,是他的情緒記憶與藝術語言的情感信息之間同化與順應的相互作用的結果。換言之,正是創作情感的個性化,才使藝術在人類的觀念世界得以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