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壁畫在是最古老的藝術,代表著一個國家歷史時期的高度成就,隨著歷史的變遷它經歷了從繁榮到衰落,從衰落到逐漸復興的階段。文章主要就壁畫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壁畫;藝術價值;藝德;立法保護
壁畫藝術作為美術諸多表現形式的一種,是目前所能發現的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壁畫是最直接跟國民經濟、國家文明盛衰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藝術。亂世出詩人,文學家——“窮苦而后工”,但亂世不會有壁畫家。國家強盛,經濟蓬勃發展,社會建筑環境大幅度改善,才有對壁畫的需求;國家動亂不安、貧困落后,民眾生活艱苦,壁畫就失去了生存空間。盛唐時期壁畫興盛,宋明以后壁畫走向衰退。到了清末,只有佛道寺廟中還有一些少量的壁畫,只落到了一種工匠們的“營生活計”的水平。這都與鴉片戰爭之后,近百年的政局格外動蕩混亂有關。一直到改革開放以后,新的公眾建筑的出現,壁畫藝術再興起,長期以來,許多人把壁畫當作一個畫種來解釋,但現今的壁畫不再是一個單一的畫種。
一、壁畫面臨的危機
有許多人對壁畫的認識僅僅局限在只在墻上作畫。其實,壁畫是泛指與建筑空間相結合的視覺藝術綜合的領域,是一切繪畫手段都可以涉足的領域。可以用油畫、粉彩畫、丙烯畫、重彩畫法、濕壁畫法、浮雕、高浮雕等種種傳統技法的結合。還可以用噴、涂、現代化機械手段如金屬中的切割、焊接等等新的繪畫技法。長久以來,壁畫追求的是恒久性,要與建筑固定的永遠結合在一起,但現在社會因生活節奏變快,建筑環境功能也與時俱進的在不斷改變,跟古代不一樣,不是寺廟的、宗教的、皇家的——要千秋萬代傳下去;也不是墓室的,永埋在地下,寄望于永垂不朽。現在人們的生活觀念變了,原有的那些壁畫,可能會因建筑環境功能的改變而不時宜了,比如變成商場以后,就會隨時空的功能需求而產生新的變化,一些壁畫作品被拆除,換作一些無定期的廣告。種種的因素給壁畫帶來了不利影響,究竟是哪些原因是有使壁畫面臨著危機呢?
首先,人們對壁畫藝術價值認識的不足。在市場建設過程中或是藝術家與大眾審美情趣不符,都會造成壁畫的損毀與流失,使一些有價值的壁畫被摧毀。
其次,藝術家的“藝德”。壁畫藝術的產生是業主與藝術家在不斷的磨合的過程中,達到共識的情況下,才產生的作品。是經濟效益與藝術審美理想的結合。但在現代,急于物質的商業社會在現實生活中會出現壁畫家一味屈求,不惜降低人格,扭曲自已的心態去適應業主低俗而頑固的要求,使得雙方變為純粹的經濟關系。在賓館、飯館墻壁上出現扭捏作態的美女畫面,一些怪異難解的所謂裝飾畫都體現了在市場經濟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出現的一些泥石俱下、魚龍混雜的情況。
另外,藝術家還要有遠見,不能因臨時和暫時的利益趨勢——如因建筑環境的功能改變就無端被人清除了。古今中外,很多曠世絕倫的作品由于政治的需要被毀壞了。如盛唐是壁畫高峰,出現了吳道子、顏立本等大師,然唐朝末年因限制宗教“滅法”而衰落。
再次,壁畫的產權從屬問題。壁畫是造型藝術中的“工程”——多半都是大體量、大幅面的宏構、巨制,是費時、費力的作業。
許多人感覺壁畫家好像都是上午跟中央領導在一起,下午就會跟老農民在一起談判,甚至有時候也跟施工人員差不了多少。壁畫家既是畫家,操作的時候又是一個匠人。在創造大型壁畫的時候,壁畫家有時只是其中的一個工種而已,與油漆工人,電工等一樣。他不僅是這個藝術工程的組織者,又是工人們的“工頭”。所以,做為壁畫家要有很多辛苦和麻煩,并不是畫家都是很優雅地拿著畫筆隨心所欲地畫畫。米開朗基羅創作羅浮宮天穹頂層的壁畫時,在天井架子仰著畫了四年,顏色滴到臉上、胡須上,成了花臉,四年以后畫完了,身體變得佝僂、畸形,脖子一直仰著已經不會低頭了,以至于后來看文本、看朋友來信,都要仰著頭看。但是壁畫家的價值也在這里。正如孫景波老師所說“做為一個壁畫家,全部的快樂和價值都產生在令人感到很艱難的條件當中,這是苦中作樂,沒有這樣的精神準備,就作不成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