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大片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在人线久久综合,成人免费网站视频www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首頁 > 試題中心 > 一月考研歷年真題 >

    2013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思想政治理論試題(四)

      不論家長還是教師,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維理解孩子,用成人的保準要求孩子。豈不知,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正是兒童教育應當遵循的基本規律。摘編自《人民日報》(2012年3月16日)

      材料2

      某大學一研究生憑借著設計“醒目藥瓶”,摘得了素有“設計界奧斯卡”美譽的2011年度“國際紅點獎”概念設計類獎。

      在 他提供的設計圖上,常見的塑料瓶蓋的頂上一圈變身為一塊圓圓的玻璃。“這是一面凹凸鏡,有放大的功能”。他解釋說,有了這個藥瓶蓋,老年人不需要帶上老花 鏡來區別藥的類別、服用量等。他的靈感來源于生活中對中老年人群體的關注。有一天,有位老人要吃藥,可是藥瓶上的字太小了,原本掛在脖子上的老花鏡卻不見 了,急的這位老人團團轉。就這樣,該同學很長一段時間沉浸在老人世界中。突然有一天靈感迸發,想到“醒目藥瓶”這個點子。

      有 了靈感后,從設計,帶寫英文翻譯說明,再到制作動畫,一共才三天時間。也許有人要問,這樣的設計看上去很簡單,為什么能拿“國際紅點獎”呢?他坦然,設計 很簡單,關鍵在于設計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這一設計勝在實用。按照測算,不會給藥品本身帶來額外的成本,推廣起來很容易,實用方便。“希望將來這款設計能 推向市場,讓更多人得到幫助。”

      這位研究生說他沒有想當名人的“野心”。只期望能從生 活中的小處入手,用自己的設計改變生活,讓生活更加美好。正如“紅點”主席Peter Zec博士在頒獎晚會上說的那樣:從同學們優秀的設計中,他高興地看到的是他們所描繪的未來更加美好的世界。摘編自《揚子晚報》(2012年3月17日)

      這 位研究生說她沒有想當名人的“野心”,只期望能從生活中的小處入手,用自己的設計改變生活,讓生活更加美好。正如“紅點”主席Peter Zer博士在閉幕晚會上說的那樣:從同學們優秀的設計中,他高興地看到的是他們所描繪的未來更好美好的世界。摘編自 《揚子晚報》(2012年3月17日)

      問:

      (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設計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兩事例所體現的認識主體的能動作用。(6分)

      (2)“用自己的設計改變生活,讓生活更加美好”對我們從事實踐活動有何意義?(4分)

      35題、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浙 江武義縣后陳村是全縣經濟條件較好的村,但由于財務使用不透明,村民從上世紀 年代末以來連續向縣紀委、街道反映村里的問題,卻長期得不到徹底解決。 2003年,連續兩任村支書因經濟問題被查處。2004年初,村里有1000多畝 獲補償金1900多萬元。在人均發放7000元后,還剩3000多萬元,如何處理本資產成為村內的一個難題。為幫助村民尋找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由縣 紀委 的村務監督改革指導小組進駐后陳村。指導組在大量聽取村民意見的基礎上,決定成立一個相當獨立于村委會及村黨支部的監督委員會,真正能從根本導航能讓村民 有效制定全部的權力。6月,后陳村在海選村委會基礎上由群眾選舉產生了全國第一個村級監督組織---村務監督委員會,與村黨支部、村委會一起稱為“三委 會”。

      村務監督委員會成立不久,即對村里兩口池塘的承包進行了全程監督,結果每口池塘三年 從2. 8萬元升至5.8萬元。2005年,后陳村舉行垃圾清理投標會,村委會主任 監委會主任到場監督,不到5分鐘結果就出來了,沒有人對投標會公正性表示質疑。

      監 委會成立后,后陳村每年的創收情況,包括出租土地給廣告公司做廣告牌、舊糧站出租、經營沙場、村留土地上的杉樹出售,以及向上級部門申請到的資金補助等, 每一筆都要經過監委會審核后公布。2004年,當年的招待開支是23909元,比前些年下降近一半,村干部再不能拿著發票隨便報銷了。在村財務公開欄前, 村民告訴記者:"過去簡直是胡來,集體的錢像是干部自己的,現在不一樣了。"監委會主任說:"我的職責就是看他們有沒有按程序辦事,有沒有搞暗箱操作。" 監委會成立以來,后陳村的固定收入逐年增加,村干部連續8年實現零違紀,村民連續8年實現零上訪。村兩委已順利完成了3次換屆。最近的一次換屆,村兩委成 員一個沒動,全部高票當選,一次通過。

      目前,浙江省3萬多個行政村,村村建立了村務監 督委員會,實現了村級監督組織全覆蓋,村務監督委員會這一有效而不需要太大監督成本的權力制衡制度,對建立鄉村"陽光權力體系"共建和諧社會帶來重要啟 迪。村務監督委員會這一制度創新已被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并在全國推行。摘編自《人民日報》2012年5月14日。

      (1)后陳村是如何通過制度創新來保障權利在陽光下運行的?(5分)

      (2)全國第一個村務監督委員會的建立對推進基層民主制度建設有何啟示?(5分)

      36題、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1910 年,上海人陸士諤在幻想小說《新中國》里記載了一個神奇的夢,夢中主人公隨時光穿梭,看到“萬國博覽會”在上海浦東舉行,為方便市民參觀,上海灘建成了浦 東大鐵橋和越江隧道,還造了地鐵,工廠中的機器有鬼斧神工之妙,租界的治外法權已經收回,漢語成了世界通用的流行語言……最后夢中人一跤跌醒,卻言道: “休說是夢,到那時,真有這景象也未可知。”

      1920年,孫中山先生完成《建國方略》 一書,書中提出了修建三峽水利、建設高原鐵路系統等宏偉設想,構想了工廠遍地、機器轟鳴、高樓大廈矗立城鄉、火車輪船繁忙往返的現代化景象,描繪了“萬眾 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優秀之民族,應世界之潮流,而建設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樂之國家”的愿景。

      1935 年,方志敏在《可愛的中國》中寫道:“中國一定有個可贊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時候,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 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智慧將代替了愚昧,友愛將代替了仇殺,生之快樂將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園,將代替了凄涼的荒地! 這時,我們民族就可以無愧色的立在人類的面前,而生育我們的母親,也會最美麗地裝飾起來,與世界上各位母親平等的攜手了。”“這么光榮的一天,決不在遼遠 的將來,而在很近的將來。 摘編自《經濟日報》(2012年12月12日)、《方志敏文集》

      材料2

      2012 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在十九世紀末列強割占領土、設立租借地、劃定勢力范圍示意圖前,在鴉片戰 爭期間虎門的大炮前,在反映辛亥革民的文物和照片前,在《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前,在《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等反映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文物和照 片前,在李大釗獄中親筆自述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前,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照片前,習近平不時停下腳步,認真觀看,仔細詢問和了解有關情 況,在參觀過程中,習近平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提出,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中華 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中華民族的今天,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中華民族的明天,可以說是“長風破浪會有事”。經過鴉片戰爭以來 170多年的持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息、有 能力實現這個目標。摘編自《人民日報》(2012年11月30日)

      問:

      (1)為什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復興的目標”?(4分)

      (2)為什么說“現在,我們比歷史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6分)

      37題、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某 圖書館向所有讀者免費開放。乞丐、拾荒者和衣衫襤褸的民工小心翼翼進來了,無人阻攔。于是他們便堂而皇之地在館內讀書、看報。有讀者對此表示不滿,向館長 抱怨說:“圖書館是大雅之堂,如果允許乞丐和拾荒者進入閱讀,就是對其他讀者的不尊重。”館長回答說: “我們無權拒絕他們入內閱讀,但你有權選擇離開。”

      此事被發在微博上,頓時觸動了社會的神經,引發人們對人文精神的關注和思考。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對此事進行了報道。一場圖書館辦館理念的大討論由此引發。

      公 共圖書館一向更愿意向體面的文化人敞開,常在門口凜然告示:“衣衫不整,拒絕入內”!把讀者分成三六九等,拒絕部分人進入。其公益性大打折扣,而該館館長 希望圖書館成為“每一個讀者的天堂”,“無論任何人,只有走進了圖書館,在知識面前都有著同等的權利,不得有高低貴賤之分”。為此,該館在全國同行中率先 推出免費閱讀制度,任何人進館借閱書籍都不需要證件和費用,以體現人道、人文的公共圖書館辦館理念和人性化的服務。

      對 于圖書館免費開放可能帶來的問題,該館有關負責人感觸頗深,自圖書館實行零門檻后,我們不僅沒有感到壓力增加,反而感覺開放的時間越長,不尊重這種權利的 讀者越少。我們和讀者都被這種和諧的環境所改變,至于進館要先洗洗手,館內并沒有硬性規定,耳濡目染的時間長了,誰都會自覺地先洗手,然后再閱讀。

      “如 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這是文學大師、曾擔任阿根廷國立圖書館館長的博爾赫斯的一句名言。該圖書館向乞丐和拾荒者免費開放,不啻于一輪明亮 的太陽,讓乞丐和拾荒者在得到溫暖的同時,也凈化了我們的心靈。摘編自《中國青年》(2011年第5期)、《光明日報》(2012年5月10日)

      問:

      (1)從法律角度如何理解“我無權拒絕他們入內閱讀,但你有權選擇離開”?(5分)

      (2) 我們處理人際關系有何啟示?(5分)

      38題、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2012 年5月,美國發布奧巴馬上臺后第一個《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和《國建安全戰略報告》。報告指出,美國國家利益由安全、繁榮、價值和國際失序四個方面組成;美 國通過對這些利益的追求,實現國家復興和全球領導地;相比世界其他地區,亞洲是美國最有所作為的地區。同時,報告將南亞國家歸為三個類別:“戰略伙伴”和 “可預期的戰略伙伴”,雖然,美國準備讓東盟所有國家成為美國的盟友或是伙伴。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總裁包道格說:“過去的10年來,中國在南亞地區不斷擴大其利益,取得了有效的成果,這是美國沒有做到的。摘編自 新華網(2011年5月28日)

      材料2

      2011 年10月以來,美國高層不斷訪問亞太地區的國家,參加相關的國際會議。10月下旬,國防部長帕內塔出訪印尼,日本和韓國,強調美國將加大在軍事部署。11 月下旬到12月初,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先后訪問菲律賓、泰國,并對緬甸進行了“歷史性訪問”,這是1955年以來美國國務卿首次訪問緬甸。同時,奧巴 馬也是展開亞太之行,他參加在夏威夷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隨后出訪澳大利亞并前往印尼出席東亞多邊峰會,成為參加東亞峰會的首位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亞太之行中高調宣示,美國是“太平洋大國”,講“留駐”亞太,通過“堅持核心原則”和與盟友及伙伴的緊密合作,在“塑造”亞太地區未來 中發揮更大,更長遠的作用。2012年11月8日,奧巴馬連任成功不到48小時,即宣布他的首次出訪選在東南亞。17日至20日,他不僅訪問了泰國,而且 對緬甸和柬埔寨進行了歷史性首訪。在這次東南亞之行中,奧巴馬再次強調,美國是一個太平洋國家,亞太地區對美國創造就業機會以及塑造其安全與繁榮至關重 要。摘編自《人民日報》(2011年12月23日)、《參考消息》(2012年11月21日)等

      材料3

      第 十一屆香格里拉對話暨亞洲安全會議于2012年6月1日至3日在新加坡舉行。會議期間,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發表了題為《美國對亞太的再平衡》的演講,重點 闡釋了“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軍事計劃,其中包括2020年前在亞太地區保持6個航母艦隊,以及將60%的海軍力量部署到亞太地區。國際輿論普遍懷疑,美國 戰略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的意圖是為了遏制中國。摘編自 新華網(2012年6月4日)

      問:

      (1)美國將其全球戰略中心轉向亞太的原因何在?(5分)

      (2)如何看待美國戰略中心東移對中國周邊安全的影響?(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