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
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國際市場疲軟、外需不振。國內出口行業承受巨大壓力,加之投資萎縮,企業盈利能力下降。經濟經歷8 年快速增長后,于2008 年發生逆轉:以當年前10 個月為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2%,CPI 漲幅達到6.7%,故扣除價格因素,消費增長速度減弱;當年前三季度,我國出口增長率為22.3%,出口增量比07年同期回落4.8%。
(二)政策內容及成效。
2009 年,面對經濟下滑,政府重拾積極財政政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擴大財政公共支出:用于“三農”支出、民生支出、保障性住房和災后重建支出、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支出等,帶動地方投資和消費。
2.稅收和減費政策:實施結構性減稅,促進稅收制度改革;實施出口退稅政策;實施自主創新和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推進減費政策。
在積極財政政策的刺激下, 中經濟增速下滑的局面放緩:2009 年增速8.7%;國內需求強勁;出口總額由降轉升。
四、十年前后的財政政策對比。
事隔十年,對比兩次積極財政政策,不難看出:
1.十年前,經歷了長江流域大洪水和亞洲金融風暴的襲擊;十年后,經歷了汶川大地震和因次貸危機導致的全球金融海嘯的重創。
2.在 兩次危機之前,經濟都曾出現不同程度的過熱、從緊的宏觀政策的后續效應與外需放慢的疊加,導致經濟寬幅波動。
3.雖然政策上存在積極與穩健的區別,但從本質上看,二者有機結合: 穩健財政政策能夠解決積極財政政策產生的未能解決的問題,是對整體促進經濟增長目標的一項調整。因此,再次采取積極財政政策同樣是實現我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政策保障。
4.當前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更嚴峻:資本流動規模更大;外匯儲備更多;對出口依存度更高。
5.當前的有利條件更積極:國力更強大;外匯儲備更充足;財政資源更雄厚;貨幣依然強勢。
6.政府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經驗更豐富、力度更大。例如:同樣是加大國債發行量,當年出現過國債投入候補現象;而這次不僅明確了投資方向,還估算出具體規模。
五、結語。
我國市場經濟確立至今只有16 年。因此,在重新審視我國政府為促進經濟增長所做的努力時,必須持一種客觀的態度:當前經濟面臨的壓力,實際上是經濟轉型的壓力;政府運用財政手段來調控經濟的經驗是值得肯定的。
參考文獻:
[1]蘇明,陳少強。當前的財政政策及趨勢。上海經濟研究,2005;9.
[2]馬洪范。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與財政政策選擇。經濟研究參考。2009;7.
[3]王一鳴。當前經濟形式的認識和政策建議。宏觀經濟研究。200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