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大片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在人线久久综合,成人免费网站视频www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首頁 > 論文中心 > 社會類 >

    低碳農業與可持續發展探討(下)

        低碳農業與可持續發展探討

        3 構建低碳農業與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1 加強宣傳,科學決策,建立完備政策法規體系。

        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和手段,深入宣傳低碳農業的必要性、扶持政策和可持續發展技術。低碳農業與可持續發展是農業發展模式的創新選擇,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方式以及農業技術的革新。調動各方面發展低碳農業的積極性,培育全社會參與共識,大力倡導低碳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形成政府主導、企業為主體和全民積極參與的低碳農業發展體制,大幅度提高全民參與能力,提高參與國際社會低碳農業與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合作能力。

        形成健全的低碳農業與可持續發展法律、法規體系。各級政府要對低碳農業發展足夠重視,盡快出臺《低碳經濟(農業)促進法》。依據法律制定低碳農業稅收優惠、融資優惠政策,刺激和引導企業增加低碳農業技術的研發投入,進行農業清潔生產、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和技術研發,積極推動效益良好的低碳農業企業上市。盡快實現低碳制度創新,對不利于低碳農業的企業和消費者征收資源稅、生態稅、垃圾稅等,用于生態補償和低碳農業建設。

        進一步規范各級政府的行為。應超前認識謀劃,積極應對,適時行動,建立低碳農業的科學核算機制,納入統計考核體系。完善低碳農業與可持續發展的信息共享和決策咨詢服務體系,全面提高政府的科學決策和綜合協調能力,促進低碳農業涉及的各部門聯動,進而引領低碳農業與可持續發展駛入健康快速軌道。

        加大對低碳農業的投入。從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扶持正在起步的低碳農業,研究扶持政策和發展措施,結合實際,循序漸進,分階段、有重點、有目標地積極推進低碳農業。

        3.2 合理開發和集約高效利用農業資源,突出農業生產方式轉變。

        一是要嚴格保護耕地,提高耕地質量。強調施用有機肥,調控化肥施用,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森林覆蓋率,治理退化、沙化、堿化“三化”農地和黃紅壤等低產田,治理水土流失。改良天然草地,擴大人工草地,促進畜牧業生產,減排增匯。推廣農業生產與生活廢物無害化處理,進行農村環境綜合治理。

        二是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規范投入品使用,積極探索綠肥秸稈替代化肥,用天敵、輪作替代化學防治,用少耕免耕替代翻耕等化肥、農藥、農用薄膜的減量、替代。大力推廣生物、物理和農業綜合防治病蟲技術,研究、生產低殘留農藥和可降解塑料薄膜。施行測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三是大力推廣立體種養模式,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積極采取科學的工程措施,改造落后的機電排灌設施,積極發展防滲渠道和管道輸水,大力推廣噴灌、微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杜絕漫灌。

        3.3 積極研發低碳農業技術,形成低碳農業科技支撐體系。

        一是適時調整農業結構,優化作物布局,改革耕作制度。發展對CO2利用高的作物,增加種植密度,控制和減少空地面積,保持全年有充足的吸收和固定CO2的綠色面積。調整農作物的育種目標,培育耐中高溫型、耐低肥、抗旱和抗因高溫引發病害的新品種。增加抗旱作物種植面積,發展旱作農業,建設水利工程,人為調節降水在地表重分配。

        二是采用先進施肥和病蟲防治技術。提倡化肥深施,推廣緩釋長效肥。加強研制高效低毒或無毒農藥,加強生物防治和農作物抗病蟲育種工作,發展農業災害預報防治和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

        三是研究生物質能燃料替代石化燃料消費,提倡非經濟產量資源化利用。進行農作物副產品深加工利用,如擴大秸稈作為飼料、工業或手工業原料的比例;推行秸稈過腹還田,覆蓋免耕等保護性耕作,發展沼氣,嚴禁就地焚燒;利用農村豐富資源發展清潔能源如風力發電、秸稈發電、秸稈氣化沼氣、太陽能利用。

        四是充分利用耕地資源。氣候變暖有利于多熟種植,應因地因時提高復種指數,調整耕作制度,變農業經濟的二元結構為三元結構。

        3.4 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循環農業。

        一是突出發展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生產,大力發展附加價值高的特色農產品生產。要進一步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涉農企業生產,積極開發和生產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能源消耗低的農產品。

        二是突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企業進園區,形成農產品加工集群,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有效延長農業產業鏈。

        三是突出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將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廢棄物和農產品加工廢棄物,化害為利,變廢為寶,進行循環利用、多次利用、多次升值。

        四是突出發展鄉村旅游業。鄉村旅游業是低耗能、低污染的“無煙產業”,應充分發揮廣大農村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底蘊深厚文化,大力開發休閑度假、生態觀光、文化體驗、農事參與、餐飲接待、康體修學、特色農產品加工觀光等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產品。

        參考文獻:

        [1] 翁伯琦,王義祥。論循環經濟發展與低碳農業構建[J].鄱陽湖,2009,(3):92-102.

        [2] 王 昀。低碳農業經濟略論[J].農業信息,2008,(8):12-16.

        [3] 趙其國,錢海燕。低碳農業與農業發展思考[J].生態環境學報,2009,18(5):1609-1614.

        [4]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氣候變化2007: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R].巴倫西亞: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第27次全體會議,2007.

        [5] 張曉辛,傅錫敏。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現狀與對策研究[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6,(5):34-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