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市貧困人口問題對某些權力集團標準的觸犯。
文森特·帕里羅在解釋“對權力集團標準的觸犯”這一要素時指出:“所有社會都包括若干個階層或等級,它們有不同程度的權力和聲望??然而更為通常的情況是以經濟為基礎劃分的等級,統治階層的劃分主要是由人們的職業威望及財富累積所決定的。地位較高的人明顯地擁有最多的權力和制定社會規程、決定政策以及推進社會活動的影響力。”[ 2 ] ( P7)在我國,情況卻有所不同。職業威望及財富累積只能用來決定它們的擁有者在社會分層中的位置,而社會規程、政策等是由國家的政府部門根據最廣大人民的意愿制定的。如果說我國的城市貧困人口觸犯了某些權力集團的標準,那么,更多地意味著城市貧困人口問題給政府管理社會及調動社會發展帶來一定的麻煩,以及政府為解決貧困問題進行收入再分配而引起“富人階層”的不滿,這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城市貧困人口問題間接地觸犯了“富人階層”的利益。一方面,城市貧困人口的大量出現以及由此所引發的一系列其他社會問題制約著社會、經濟等的順利發展;另一方面,政府為解決貧困問題勢必要實施針對貧困人口的社會保障、社會救濟、醫療保險等,而用于這些措施的經濟支出來源于國家稅收,這樣,城市貧困人口問題也就間接地觸犯到稅收對象(有一定收入的人)的利益。從這兩方面來說,我國城市貧困人口問題也會觸犯到社會中某些權力集團的價值觀或準則。
四、城市貧困人口問題的持續性。
在我國,雖然貧困問題早已存在,但城市貧困人口問題是在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凸顯出來的,主要是制度性貧困。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過去相當長時期內形成的一整套就業、住房、教育、醫療以及退休等社會保障已失去了效用,而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保障體制正在逐步的健全中,在這種形勢下,城市中原有體制下的獲益者成為體制變革的利益受損者。那些教育水平相對較低、不具有勞動力技能的體力勞動者或接近退休年齡的沒有一技之長的工人成為被勞動力市場首先拋棄的人,這些人的生活水平下降或直接步入貧困的行列。然而,在社會轉型期,經濟體制的變革將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制度性的下崗與失業不是短期內能夠解決的問題,隨之,這部分城市貧困人口會長期存在。此外,隨著轉型期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貧困人口也逐漸向城市中蔓延。世界銀行的Martin Ravallion ( 2001)分析表明,發展家在城市化過程中,貧困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速度要快于城市化速度,結果造成了發展家的農村貧困快速地向城市移動[ 5 ] 。城市化發展是社會轉型不可避免的趨勢,取締戶籍制度和城鄉經濟融合成為持續經濟增長的內在要求,當大量農村人口和勞動力選擇在城市定居生活之后,如果城市經濟增長不能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城市仍將他們排斥在城市福利政策和公共服務大門之外,這些龐大的邊緣化人口就極易演變成脆弱的群體,加大城市貧困人口的數量。可見,在當前社會轉型期的大背景中,城市貧困人口將會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變和城市化的發展而持續地存在。
五、對城市貧困人口問題的過多解決方案。
為解決我國城市貧困人口問題,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的對策。例如,針對下崗職工的“兩個確保”,即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針對全國城鎮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失業人員的免費再就業培訓;城市社區公共服務以及城市扶貧小額信貸等。
雖然這些措施的實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沒有最終消除城市貧困人口,一部分城市貧困人口“脫貧”以后不久就又“返貧”,城市貧困人口問題依然隨著轉型期社會的發展而存在,并演變出更多的城市社會問題。
綜合以上分析,在我國轉型期的這一社會背景下,城市貧困人口不僅給自身及其家庭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也給社會的良性運行帶來不利影響,同時,城市貧困人口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或間接地觸犯到社會中其他一些階層的利益和準則。
不僅如此,城市貧困人口問題將會隨著社會轉型的長期性而在我國社會結構中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雖然我國針對貧困出臺過非常多的解決辦法,但是城市貧困人口問題仍未得到妥善的解決,因為城市貧困人口問題植根于我國社會轉型這一社會背景中。由此可見,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城市貧困人口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 1 ]何蕓,衛小將。 城市新貧困問題的研究[ J ].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06, (17)。
[ 2 ]文森特·帕里羅。 當代社會問題[M ]. 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2.
[ 3 ]李臣娟。 轉型期城市貧困人口問題研究[D ]. 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7.
[ 4 ]城市貧窮人口數達四千六百萬人[ EB /OL ]. ht2tp: / /bbs. chinanews. com. cn / thread - 109524 - 1 - 2. ht2ml , 2007 - 12 - 21.
[ 5 ]Martin Ravillion, On the Urbanization of Poverty, WorldBank Discussion Paper [ R ]. Washington, DC: WorldBank,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