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大片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在人线久久综合,成人免费网站视频www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首頁 > 論文中心 > 社會類 >

    論我國人口問題與教育的關系

        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實施30 多年來,累計少生4 億多人,節約了9 萬多億元撫養費用,有力地支持了經濟與教育的發展。

        但由于人口發展的慣性,人口問題仍舊是我國當前的一個嚴重社會問題。研究我國人口問題的狀況及其對教育的影響,探討教育約制人口問題的思路與對策,對于促進人口、教育、經濟,乃至整個社會和諧發展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人口問題的基本特點。

        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教育快速發展的最佳時期,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就在于人口正在實現著兩個轉變: 一是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低死亡和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長”的轉變;二是由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根據統計資料,當前的出生率、增長率以及綜合生育率均接近發達國家水平,明顯低于亞洲水平、發展家水平及世界平均水平。這說明,經過30 多年的計劃生育工作,控制人口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由于人口發展的慣性作用,以及與低生育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系統尚未完全建立起來等原因,人口問題仍舊是我國當前面臨的一個嚴重社會問題。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當前的人口問題具有下列特點:

        1. 人口基數大,年出生量仍然偏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978 年的12. 0 ‰下降到2007 年的5. 2 ‰,年均下降0. 2 個千分點。年末總人口由1978 年的96259 萬人增加到2007 年的132129 萬人,年均增長1. 1 % ,比改革開放前(1949 - 1977 年) 的年均2. 0 %的增長速度下降了0. 9 個百分點。①但由于育齡婦女規模較大,現在仍以年凈增800 萬左右的速度繼續膨脹。②另有人口學家預測,2020 年大陸總人口將達到14. 70 億,2050 年前后將是16 億左右。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我國人口出現了較大的反彈優勢,部分地區超生比例超過30 ‰,這是不容忽視的人口增長現象。

        2. 生育高峰間隔出現,使人口呈現波動式增長。1950 年至1958 年,共出生1. 86 億人,平均每年出生2060 萬人,形成了大陸連續9 年的第一個高峰期。1962 年至1975 年,共出生3. 6 億人,平均每年出生2583 萬人,形成了連續14 年的第二次高峰期。1987 年以后,第二次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陸續進入婚齡、育齡期,由此形成第三次高峰期。據預測,2008 年前后將迎來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這是因為大陸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獨生子女人數累計將近1 億人,其中大部分目前已進入生育旺盛期。同時由于生育政策的調整,即在農村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人也可生兩胎,這些人也多進入生育年齡。“雙峰疊加”的生育小高峰將持續十幾年,平均年新生兒數量將達到1700 萬—1800萬,高峰大概在2010 年左右。由此將給今后穩定低生育水平帶來巨大壓力。

        3. 人口將進入老齡化時期,社會負擔日益加重。人口老齡化指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2001 年我國老齡人口為7 % ,但老齡化的速度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快的國家之一。預計到2017 年,大陸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10 % , 達到10. 4 %; 2025 年達到13. 59 %; 2030 年達到16. 59 %; 2035 年會20. 13 %。人口加速老齡化會降低生產性人口比例,加大消費性人口比重,增大勞動力成本,降低儲蓄率,并進而影響到經濟增長和教育發展。③4. 流動人口規模龐大,加劇了社會的就業矛盾。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布的數字,全國流動人口數量從1993 年的7000 萬增加到2003 年的1. 4億,10 年內翻了一番, 超過了全國人口總數的10 %;約占農村勞動力的30 %。流動人口中年輕人口占絕對大多數,其中15 至35 歲人口占全部流動人口的70 %以上。④流動人口龐大的后備軍是9億農村人口,而農村的教育還比較落后,在農村勞動人口中,l5 歲及以上人口平均教育年齡不足7年,與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 年;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不足百分之一,比城市低13 個百分點。⑤5. 性別比持續偏高,影響著未來社會的穩定與發展。20 世紀80 年代以前,我國出生性別比基本上屬于正常范圍,其出生性別比通常波動在102 -107 之間。但自80 年代以來,出生性別比明顯升高,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08. 5 ,比例偏高現象初顯端倪,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上升到111. 3 ,而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則已達到116. 9 ,個別地方甚至達到135. 6 ,遠遠高于國際社會可以容忍的107 的最高警戒線。⑥6. 人口素質偏低,難以適應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人口素質是指人們在社會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在思想道德、文化技術、個性心理與身體健康等方面的綜合發展的水平。盡管大陸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人口素質得到不斷提高,但人口總體素質仍然較差。據2005 年1 %人口抽樣調查資料顯示,我國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 8 年,尚未達到初中畢業年限;15 歲以上人口中的成人文盲率達到11. 04 % ,其中,文盲率最高的西藏達到44. 84 % ,貴州、云南、青海、甘肅4 個省的文盲率都在20 %以上。⑦在從業人員中,文盲占8 %,僅接受過小學教育占33 % ,而接受過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者只占12. 7 % ,接 受高等教育的僅占4. 7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01 年人文發展報告顯示,1987 —1997 年,我國每十萬人口中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只有454 人, 而日本為4909 人, 美國為3676 人,俄羅斯為3587 人。⑧另據2000 年人口普查統計,我國約有6000 多萬殘疾人,占全國總人口的4. 9 % ,受累家庭達到18. 1 % ,每年至少出生缺陷兒80 萬人。⑨此外,表現在民主參與率、遵紀守法率、社會犯罪率等方面的人口思想道德素質也比較低。

        7. 職業結構不合理,第一、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過大。2001 年我國三級產業就業結構比重為50. 0 ∶22. 3 ∶27. 7 ,無論是與發達國家還是與發展家相比,我國第一、二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明顯偏高,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又相對偏低。發達國家或新興工業化國家,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一般在60 %至75 %,巴西、埃及、印度等發展家也分別達到54. 3 %、44. 1 %與39. 8 %,明顯高于。這種不合理的職業結構,反映了我國物質部門從業人口的勞動力素質低下,以及科教、衛生、服務等非物質生產部門的落后狀況。

        8. 人口分布不平衡,導致區域經濟教育發展極不均衡。從我國人口布局看,東部人口密,西部人口稀。據2000 年統計,西部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71. 54 % ,而人口僅占總人口的28. 13 %;東部面積占全國面積的28. 46 % , 而人口卻占總人口的71. 87 %。⑩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使東部地區人均耕地面積日趨緊張,生產效率、經濟效益難以提高,而西部地區許多耕地潛力及自然資源未能開發,浪費嚴重。

        二、人口問題對教育造成的壓力。

        從本質上說,人口問題就是經濟社會與教育的發展問題。我國人口的上述特點,直接影響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從不同方面造成對教育的壓力。

        1. 人口膨脹對教育的壓力。這一壓力首先反映在影響教育投資比例的擴大。國家確定教育投資的比例,除了考慮發展科技對人才的需求狀況、經濟發展狀況與政治形勢三個因素外,還必須考慮人口年齡結構狀況。人口增長過快,撫養指數升高,國家和家庭付出的撫養費增大,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影響到國家的資金積累。國家積累資金少,擴大教育投資比例就困難。即使國家能克服困難,不減少或適當擴大教育投資比例,但由于人口增長過快,學齡人口比例增大,教育經費平均到每個學生身上也會相對減少。近年來,我國教育經費總量增長非常迅速,但是學生人均經費指數卻較低。1998年,經濟合作組織(OECD) 國家的小學生人均經費指數平均為18 ,初中平均為23 ,2001 年我國小學生人均經費指數為12. 31 ,初中為16. 99 ,農村小學僅為10. 19 ,農村初中僅為12. 83 。lv其次是引起校舍、設備全面不敷。由于教育經費增長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致使教育基本建設投資嚴重不足。據統計,目前我國小學、初中和大學的教學儀器設備的達標率分別只有20 %、37 %和30 %。lw2001 年全國普通中小學共有危房面積5267 萬平方米,中小學校舍危房率分別達4. 9 %和6. 7 %。其中,農村初中、小學校舍危房率分別為6 %和8. 1 %。由于校舍危房和校舍面積不足,初中超大班額問題十分突出,2001 年全國初中66 人以上的超大班共有24. 5 萬個,占初中班額總數的21. 3 %,超大班在讀學生約為1619 萬人,約占初中在校生總數的1/ 4 。lx其三是造成教師隊伍量少質低。2000 年我國少兒人口(0 - 14 歲) 為2. 89 億人,2004 年高中階段教育人口為7587 萬人,2008 年高等教育人口為1. 25 億人,龐大的就學人口壓力和師資建設的相對滯后,成為我國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中小學由于師資力量的不足,大量聘用代課教師。2001 年,全國中小學共聘用代課教師70. 5 萬人,占崗位教師總數的6. 6 % ,其中農村中小學代課教師58 萬人,占農村中小學崗位教師的9.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