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織體形態特點分析
整體分析《冬之旅》這部聲樂套曲,和聲織體(即主調織體)為最主要的織體形態,但有些歌曲也采用復調織體的寫法(這里分析的織體不僅指鋼伴部分的聲部關系,也包括鋼伴與人聲聲部關系),主要表現為對比式復調和模仿式復調兩種。在第4首《凝結》中,前奏是左手旋律與右手三連音分解和弦的結合,就鋼琴聲部自身而言,它屬于主調織體的類型。但當人聲進入時,鋼琴聲部的左手部分就與人聲構成對比式復調的聲部進行。
在第8首《回顧》中,主調織體的鋼琴聲部與人聲部分巧妙構成相距一拍的八度模仿式復調進行。
2.音型的特殊功能作用
《冬之旅》鋼琴聲部的音型極富特色,為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塑造和作品人物心理刻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2首《風信旗》的引子,在織體上是簡潔的“齊奏”,但它以抑揚格的流動的節奏、和弦分解式與助音式相結合的音型,既描寫了“微風吹著我愛人家的風信旗,它不斷旋轉在屋頂上”的“外在風景”,又刻畫了主人公對“舊情人”“善變的心靈像風信旗變幻無常”的“怨恨”心情。
第18首《風暴的早晨》,一開始引子就以十六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的交替、連音與跳音的交替、強有力的力度、高音區與低音區的對比,形象地描繪出“風暴撕毀了天空蒼白的衣裳”的情形。
第24首《老藝人》,左手空洞的主屬五度持續音,右手在歌聲的間歇中不斷奏出單調的八音琴旋律,伴奏聲部單一、重復的曲調要求保持速度的穩定性,既模仿了民間樂器那單調的和聲,又給音樂增添了空虛、寂寞的氣氛,鮮明地刻畫出一位在凜冽的寒風中顫栗著行乞的貧苦老人的形象。
3.調性布局特點
通過調性的轉換來進行藝術形象的塑造與作品人物心理刻畫,是舒伯特藝術歌曲創作中經常運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在《冬之旅》中有8首作品運用了同主音大、小調的轉調布局,它們分別為:1、《晚安》(d—D—d)5、《菩提樹》(E—e—E)7、《河面上》(e—E—e)8、《回顧》(g—G—g)11、《春夢》(A—a)20、《路標》(g—G—g)21、《旅店》(F—f—F)22、《勇氣》(g—G—g),有效地配合了音樂形象、情緒的轉換變化。以下為其中兩例:
第5首《菩提樹》,開始是在E大調上進行,情緒較為明朗,描寫流浪者看到門前一棵菩提樹,回想起過去美好的生活。隨后音樂轉向同主音小調e小調,情緒變得低沉、暗淡,暗示流浪者又回到了痛苦的現實生活之中。最后歌曲回到E大調,描寫流浪漢雖然前途渺茫,但仍然熱切盼望能得到寧靜的歸宿。
第11首《春夢》,表現“主人公”在旅行中所做的夢。歌曲有兩段歌詞,曲式結構為ABC三個對比樂段構成的單三部曲式。作曲家對照歌詞內容,進行了不同的調性布局:第一小段——“夢中”部分,用明朗的大調(A)調性色彩來表現流浪者夢中的甜蜜。歌曲的第二小段——“夢醒”部分,表現了流浪者的美夢被雄雞的啼叫驚醒,四周是黑暗伴隨著寒冷,只聽到烏鴉的叫聲。作曲家采用了同主音大小調的對峙手法,以a小調的陰暗與晦澀,表現流浪者夢醒之后的痛苦和無助,與“夢中”部分形成了強烈的色彩反差。第三段——“彷徨”,調性上從A大調到a小調。作曲家將調性轉換到同主音小調,表現流浪者深深地陷入了對未來的彷徨和迷惘之中。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冬之旅》在整體上形成了一種與早期藝術歌曲迥然不同的藝術風格,使音樂不再屈從于對詩歌的詮釋,而是重新塑造、展示出詩歌的意境,充分體現出舒伯特創作藝術的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