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思想認識也必須不斷前進,要不斷根據社會實踐的要求進行思想創新。可見,思想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要求和反映。思想創新就是要不斷研究新情況,形成新認識,解決新問題,獲得新成果。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在領導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始終不渝地遵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這一科學原理,積極主動地進行著思想創新,使馬克思主義呈現出永恒的魅力。這些創新思想在爭取的獨立自由、繁榮富強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強大的理論指導和精神支撐作用。
一
毛澤東的創新思想是在毛澤東領導人民爭取中華民族獨立自主的背景下,在與國內外反動勢力的斗爭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化的結果。劉少奇在闡釋毛澤東思想時著重強調毛澤東思想在創新視角上的價值內涵。他指出:“他在理論上敢于進行大膽的創造,拋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某些已經過時的,不適合于具體環境的個別原理和個別結論,而代之以適合歷史環境的新原理和新情況,所以他能成功地進行馬克思主義化這種艱巨的事業。”(1)劉少奇的分析準確地把握了毛澤東思想的精神實質,肯定了毛澤東思想在創新層面上的偉大貢獻。
毛澤東思想的創新價值在于他創造性地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靈活地運用于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方面。在共產黨的自身建設上,毛澤東堅信,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是勇于創新的黨。如果照搬照抄馬克思主義的“本本”,墨守成規、不思創新,就會失去生機和活力,就不會取得革命和建設的勝利。故毛澤東強調:“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2)毛澤東的創新思想在與黨內錯誤思想作斗爭的過程中更加明確。20世紀30年代,黨內“左”傾教條主義一度盛行,毛澤東深刻認識到這一思潮的危害性。他嚴肅指出,教條主義的前途必定是革命事業的葬送,“完全不是共產黨人從斗爭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3)在毛澤東看來,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毛澤東在談到黨的干部隊伍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時,多次強調“創造力”,認為“創造力”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創造力”在這里的真正含義是指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在革命道路的探索上,毛澤東的創新思想有著鮮明的體現。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領導與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走上了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他沒有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的條條框框,對革命的道路進行了創新性的思考,先后寫了《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輝著作,正確闡述了中共領導下的以土地革命為基本內容,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的三者密切結合的思想。它是共產黨人沖破教條主義束縛,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范。在共和國的締造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上,毛澤東的創新思想也有生動地體現。人民共和國的建國方案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以創新的精神不斷探索而逐步形成的。關于國體和政體問題,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即指出:“國體——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政體——民主集中制。這就是新民主主義政治,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此后,毛澤東多次論及這個問題。在1948年6月,中共中央文件把“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改為“人民民主專政”。在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和經濟方針上,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理論和“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經濟方針。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毛澤東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不懈探索,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在1956年4月毛澤東寫了《論十大關系》一文,科學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在1957年2月毛澤東寫成《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創立了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學說。1956年9月的中共“八大”,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他以創新的思維,全新的概念,提出和初步解決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許多重大問題。中共“八大”提出的許多新方針、新設想是富于創新精神的,對于探索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