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平均主義的取向和做法,在改革以前30年的社會政策中得到了比較充分的體現,這突出表現在分配政策方面。盡管當時主張按勞分配,但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實施促成收人不斷平均化的工資政策。在工資的具體形式上,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實行的是計時工資、計件工資和獎勵工資這樣幾種工資形式。即便是當時收人的平均化傾向已經十分嚴重,但仍然覺得收人差距偏大,仍需要進行必要的矯正。所以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取消了計件工資和獎勵工資制度,使企業的多種工資形式變成了簡單的計時工資,獎金變成了月月固定、人手一份,同時基本停止了計時工資的正常升級工作。本意是要消除舊有的社會不公平現象,卻造成了一種新的社會不公平現象。當時的社會政策盡管試圖消滅剝削,但在實際中卻是在鼓勵另一種類型的剝削,即勞動能力相對弱者對于勞動能力相對較強者的剝削,顯然,這是從另一面嚴重地違背了現代社會的公正的基本規則。我們試圖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通過人為的主觀努力,尋求一條消滅社會分工、社會差別的途徑,實現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其結果只能回到自然經濟與平均主義相結合的道路上去。
三、落后國家社會主義建設追求平等實踐的啟不
一)現實社會主義社會三大特征是現實社會主義者單純從生產關系角度做出的,所以現實社會主義社會最后只能在形式上建立了平等社會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界定包含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也就是說理想社會的生產關系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之上。雖然現實社會主義者也知道生產力是新社會的基礎,在實踐中也努力用既定生產關系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由于他們把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結論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前提,再加上斯大林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的形成和推廣,普遍急于向共產主義高級階段過渡,急于建立共產主義社會關系,逐漸使現實社會主義者主要是從生產關系層面來理解社會主義。這樣,現實社會主義社會突出了平等目標,卻忽視了效率的實現,客觀上就形成了“平等貧窮”的局面,這樣的“平等貧窮”使社會主義的平等關系徒有形式。而且,現實社會主義者并沒有覺察到新的生產關系已經遠遠超過了現實生產力水平,他們認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現狀。半個多世紀的社會主義實踐已經證明,單憑生產關系領域的努力,根本不可能形成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平等,除非人們甘心接受共同貧困的局面。社會主義建設首先要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在知識經濟時代,提高生產力水平的前提是提高勞動者的腦力勞動水平,并使勞動者腦力勞動能力逐步實現同等化。
二)現實社會主義不能令人滿意的平等實踐是所有現實社會主義者在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時遇到的困惑。由于社會主義社會出現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現實社會主義社會都不是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理想社會。因此,現實社會主義者不得不憑借經典社會主義理論對“什么是社會主義”進行理論展望。因為什么是社會主義問題自馬克思主義誕生之日起就已經解決了。那么,在現實社會主義者心目中“什么是社會主義”與“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兩個密不可分的問題。事實上,這兩個問題的關系是:“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問題引出“什么是社會主義”問題,實際上,“什么是社會主義”本身對現實社會主義者來說并不存在問題。由于理論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使現實社會主義者倍感苦惱的是如何實現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社會主義理想目標。社會主義不是發達國家而是落后國家率先建立的,在落后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然使人類社會達到最終目標的時間變得十分漫長,這就必然使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具有相對獨立性質的不同階段。這是經典社會主義創始者不可能預料到的問題。那么,現實社會主義者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既要堅持馬克思恩格斯設定的理想目標,又要面對現實社會主義社會不得不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的現實,這樣一來,在各個具體階段上就必然會出現不同于最終理想社會形態的階段性社會形態。這里就出現了矛盾:如果只盯著最終目標,必然忽視現實;如果只關注現實,必然失去最終目標。現實社會主義者面對這種矛盾時他們選擇了最終目標。作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實踐中應該從方法論原則出發去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應拘泥于馬克思的只言片語,用理論去裁剪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