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國革命的過程中,列寧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實際情況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關于落后國家革命特殊性理論,“十月革命”是列寧關于落后國家革命特殊性理論的實踐成果。列寧對這一理論的論述,主要有以下基本內容。
1、各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都有其特殊性,俄國的特殊情況決定了自己的特色革命道路。馬克思恩格斯從分析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現狀出發,得出社會主義革命將在西歐的幾個主要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同時發動并同時取得勝利的結論,列寧沒有囿于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論斷,而是靈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通過對俄國國情的具體考察和對帝國主義的深人研究,從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出發,提出了社會主義將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的論斷。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提供的只是一種指導性的原則和科學精神,只是為一種科學理論奠定了基礎,在具體運用時要從不同國家的具體實際情況出發,列寧說:“我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作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恰恰相反,我們深信:它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社會黨人如果不愿意落后于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方面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我們認為,對于俄國社會黨人來說,尤其需要獨立地探討馬克思的理論,因為它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這里,列寧深刻地指出了各個國家由于不同的國情,要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指導,要抓住各國革命的特殊性。列寧在分析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時同樣指出:“一切民族都將走向社會主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卻不會完全一樣,在民主的這種或那種形式上,在無產階級專政的這種或那種形態上,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速度上,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點。’,閣這里列寧就比較明確地論及了各國的社會主義道路不應千篇一律,是有其特殊性的。同時,針對包括在內的東方國家的革命,列寧還指出:“在東方那些人口無比眾多、社會情況無比復雜的國家里,今后的革命無疑會比俄國革命帶有更多的特殊性。由此可見列寧對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高度關注,而等東方國家后來所走的革命道路也已有力地印證了列寧的科學預見。
2、落后國家具有比先進國家更復雜的國內環境,比較容易發生革命。列寧在《第三國際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一文中曾經列舉了俄國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更容易發生革命的6個方面原因:第一是沙皇君主制在政治上的非常落后使得群眾的革命攻擊力量異常強大。第二是俄國的落后使得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與農民反對地主的革命獨特地結合了起來。第三是俄國1905年革命使工農群眾受到了非常多的教育。第四是俄國的地理條件使它比其他國家更能長久地對抗資本主義先進國家的軍事優勢。第五是無產階級同農民的特殊關系。第六是蘇維埃這種特殊的無產階級革命組織形勢。在二月革命發生后,俄國出現了臨時政府和工人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存的特殊情況,列寧就尖銳地指出,臨時政府是擁有億萬資本的“英法”“公司”的伙計,他們“不可能給人民和平、面包和自由”,只有無產階級,“利用目前過渡時期的特點,就可能而且一定能夠首先爭得民主共和國,爭得農民對地主的完全勝利,來代替古契柯夫、米留可夫的半君主制度,然后再爭得唯一能給予備受戰爭痛苦的各族人民以和平、面包和自由的社會主義”。根據俄國革命的特點,列寧稱“二月革命”為革命的第一階段,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他指出這絕不是最后一個階段。因此,列寧結合國內外革命形勢的變化,果斷而適時提出將革命進行到第二階段,即發動無產階級革命,提出了把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有機地連接起來、使無產階級在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后爭取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和過渡的思想。但是,列寧也清醒地認識到革命以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是比較難的。所以,他一方面堅決主張俄國無產階級應當當機立斷地奪取政權,絕不能因為俄國資本主義經濟還不夠發達而放棄社會主義革命;另一方面他又十分清醒地認識到在俄國這樣一個經濟相當落后的國家里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是比較容易的,但要完全組織起社會主義社會就比較困難。“我屢次說過:與各先進國家相比,俄國人開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是比較容易的,但是把它繼續到獲得最終勝利,即完全組織起社會主義社會,就比較困難了。可見,列寧在當時已經對無產階級革命勝利以后的社會主義建設艱巨性有了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