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的存在也就是民族精神的體現形式,中華文明自傳說中的盤古開天辟地以來,歷經三皇五帝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時代的醞釀,形成了中華民族的特有傳統文化底蘊。進入21世紀以來,文化因素越來越多地滲透到經濟活動中,使經濟獲得了新的發展形態和動力。文化已成為推動市場發展和市場革新的內在動力,文化與經濟越融合,文化生產力的潛能就越巨大,這也是一個國家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最根本的、最難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競爭優勢。
現代社會財富的大量增加使多數人們用于物質生活的開支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而更多的錢向非物質的方向,文化的、休閑的方向消費轉移。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休閑的教授杰夫瑞·戈比預測,在稍后幾年里,經濟結構中休閑產業的從業人員將占整個社會勞動力的80%-85%。再從現在到2015年這段時間里,新技術和其它一些因素可以讓人們把生命中50%的時間用于休閑。這樣的社會需要保證了文化經濟在未來社會中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從我國近期數據顯示,2013年1月至9月,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2018億元,同比增長39.4%,高于全社會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6個百分點;1月至9月全國電影票房收入164.25億元,同比增長34.86%;上半年移動游戲市場規模突破50億元,較去年下半年增長135.3%,未來文化傳媒產業財富潛力巨大。
隨著文化消費的不斷升級和傳媒產業的一系列積極變化,我國文化傳媒產業將會取得更加顯著進展。相關部門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18071億元,與GDP的比值為3.48%,文化消費潛在規模約4.7萬億元。文化傳媒產業作為高速發展的朝陽產業,現已成為國民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文化傳媒業的發展仍處于振翅待飛的階段,伴隨著經濟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加大,我國文化傳媒產業必將迎來大發展。由于文化傳媒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地位的逐漸上升,市場經濟價值將進一步得到凸顯,文化傳媒產業必將是這個時代焦點。自文化體制改革啟動以來,文化領域轉企改制基本完成,先后有50多家文化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也為中國傳媒業走向世界提供了巨大動力,更為中國文化傳媒業的國際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中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但其文化傳媒產業的發展還尚未達到應有的水平。我國雖是文化大國,但卻不是文化強國。在我國文化建設發展過程中,專業文化人才的缺失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大問題。現在我國文化綜合實力還不夠強的一個原因,不是我們缺乏形成綜合實力的文化資源,而是缺少國際經驗和文化創新力的人才。我國著名藝術家金曼指出,我們不僅需要一批一流的文化產品,我們還需要一批了解中華文化,了解世界文化市場,善于市場策劃和運作的國際文化產業新領袖人才。許多我們認為不錯的文化產品因為缺乏市場化運作,在海外沒有引起反響甚至受到冷遇。文化產業新領袖人才的匱乏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嚴重制約。因此,大力加強對專業性文化人才的培養是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目前,我國從初級教育到高等教育都開設了文化藝術領域的相關課程,并且還成立了專門的藝術院校培養專業文藝人才。2011年末中國傳媒大學與四川大學強強聯合,共同舉辦文化傳媒類EMBA的消息在業界引起強烈反響。學校雙方一致認為,中華民族文化產業的偉大復興,將有力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社會急需一大批懂傳媒、會管理的高級管理人才,雙方發揮各自優勢,聯合培養文化、傳媒類高級工商管理碩士,為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貢獻力量。四川大學與中國傳媒大學文化傳媒EMBA學位班將正式開啟中國特色課程的航程。